高坡乡:家门口吃上“旅游饭”
“走走走,时间到了,该上班了。”一大早,家住高坡乡扰绕村老寨的陈正莲就催促着老伴儿,一同步行到距家500米的扰绕露营基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陈正莲在基地当保洁员,负责打扫景区卫生;丈夫韦玉斌在基地当保安,除了维护景区秩序外,还帮忙引导停放车辆,工作还算轻松。在风景如画的景区里,穿着整洁制服的老两口放下农具,成了“上班族”,而在这之前,年事已高的他们被繁重的农活、疾病压得喘不过气来。
“之前就是干农活、种田,要是没有钱用了,就把米、苞谷拿来卖,生活得很辛苦啊,讲来落泪啊……”回忆起过去的辛劳,陈正莲红了眼眶。
好在经村干部协调,陈正莲夫妇来到扰绕露营基地工作,每人每月有1800元的收入,再加上儿子在基地周边做一些小生意,每月收入也有好几千,一家人收入稳定了,日子越过越好了,之前总是愁眉苦脸的老两口心情敞亮了许多。
陈正莲感叹道:“我们在一起搞活动,他们喊我唱歌我就唱,喊我跳舞我就跳,现在生活好了,很高兴。”
去年1月,扰绕露营景区升级成国家3A级景区,高山梯田、红岩峡谷,这些过去藏在深山里的美景在升级改造之后揭开了神秘面纱,来这里赏景、露营、野炊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们看到了机遇,陆续开起了十几家农家乐和餐馆,加上露营基地提供的大量工作岗位,许多像陈正莲这样的困难群众,用勤劳的双手叩开了脱贫致富的大门。
花溪红云谷农业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方雪刚告诉记者,景区现在固定用工是在四十人左右,如果是小长假、黄金周,每天都会增加个二三十人的临时用工,基本可以覆盖本地、附近村寨的村民,让他们在耕作的同时增加一部分做工的收入。
与扰绕村相邻的石门村,2016年便开始参与“溪南十锦”项目的建设,修建了挂壁栈道、过街天桥、民族文化广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游客多了,老百姓增收的机会也多了。这不,一直在浙江打工的罗光敏就嗅到了商机,回到村里摆了一个小吃摊,就解决了一家人的生计。
“天气好、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赚七八百。”罗光敏高兴地说道。
被高坡秀美风光吸引的,不止是游客,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投资人,他们的到来,为“土乡村”刮来了“洋旋风”。贵阳的邓黔在这里开设的民宿,就为当地村民提供了新鲜的视角。邓黔说,民宿装修出来之后,村民们觉得很漂亮都跑去看。“我觉得他们多少也有些触动。”
旅游业的发展,改变的不仅是高坡的面貌,还有村民们的思想。老百姓从过去脱贫的“等、靠、要”,到现在自己主动想方法、觅出路,眼界开了,办法也就多了。
石门村党支部书记刘德琴感触颇深,她说,老百姓看到游客多了,会自发的把家里面种的农产品拿到市场上来卖,来增加收入。“但最明显的是思想观念转变得太多了,之前我们的老百姓连出家门的机会都不多,有些甚至只会讲苗话。但现在,他们和外界交流的多了,在表达能力提高了,能很流利地跟游客沟通了。”
多年前的高坡,给人们的印象除了“穷”还是“穷”,经过近几年的打造,泥泞小道变成了平整的马路,老旧民房摇身一变成了“洋气”的民宿,“靠天吃饭”的高寒偏远乡村成了引人注目的“天空之城”,高坡正依托旅游业的发展,脱胎换骨。
一位游客回忆起20多年前的来高坡的场景,感慨道:“那时候高坡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开的吉普车都进不来。但现在,看到这些民宿,我觉得很有档次了,完完全全颠覆很多年前那种感觉。”
“空气也好,环境也美,人更热情!”一旁一位游客阿姨开心地补充道。
高坡的“旅游饭”做成了“大锅饭”,并且越做越香,村民们的“饭碗”也越端越稳,而高坡下一步旅游发展的规划,更令人期待。
高坡乡乡长唐家贵介绍到:“下一步我们高坡乡还要对云顶草原、云顶滑雪场进行提升,并打造水塘摆弓岩公园瀑布等景区景点。通过旅游的开发,继续促进我们高坡人民群众的增收和致富,让他们在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得到实惠。”(记者:何菲菲胡晓静孙操编辑:何菲菲尹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