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山海》花溪辣椒|藏在烟火里的“椒中珍品”,200年历史的花溪辣椒有多绝?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花溪新闻

《寻味山海》花溪辣椒|藏在烟火里的“椒中珍品”,200年历史的花溪辣椒有多绝?

发布时间:2025-10-09 02:21:19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在花溪,有一种辣椒凭借“辣而不烈、香得勾魂”的独特气质,圈粉了无数老饕,它就是有着200多年种植历史的花溪辣椒。从清朝的“土苗代盐”到如今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这颗红亮亮的辣椒,藏着太多关于味道与传承的故事。

200年光阴,一颗辣椒的“成长记”

花溪辣椒的故事,要从明朝说起。辣椒传入中国后,先在贵州余庆、思州落地生根,随后慢慢传到花溪。到了清朝,当地农户便开始种植这种辣椒,算下来,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早年间,花溪辣椒只是农户自给自足的“小作物”——20世纪50年代,供销社年收购量最高才4万多公斤,直到80年代,它才慢慢“崭露头角”,1989年种植面积近万亩,总产量突破146万公斤。

真正的“飞跃”在1994年。依托国家农业项目支持,花溪在党武、湖潮等地建起辣椒产业基地,还延伸出加工链条。此后,辣椒年产值从215万元飙升到8400万元,增长39倍,成了当地农民的“致富椒”。

如今,虽然受城市化发展影响,花溪辣椒种植面积缩至约5000亩,集中在马铃、石板、青岩等乡镇,但它的“身份”却越来越响亮:2012年拿下“地理标志”,2021年有了“花小辣”专属商标,2023年不仅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品牌价值还达到255.41万元,稳居贵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前10位。

为什么说花溪辣椒是“辣椒里的味精”?

能在贵州众多辣椒中站稳脚跟,花溪辣椒靠的是“硬实力”—— 它的好,藏在植株、风味和营养里。

先看“颜值”:花溪辣椒植株中等,果身像弯弯的小钩子,长5~10厘米,晒干后肉质肥厚,颜色深红透亮,拿在手里能感觉到满满的油润感,单看外观就很有食欲。

再品“味道”:它最绝的是“辣得温柔,香得持久”。检测数据显示,花溪干辣椒素含量仅0.078g/g,远低于多数辣椒,怕辣的人也能接受;但挥发性物质里,光萜烯类化合物就有28种,占总挥发物的48.6%,凑近闻一闻,满是浓郁的椒香,没有丝毫刺鼻感。

更惊喜的是“营养”:每1kg鲜椒含185mg维生素C,比柠檬、柚子还高,稳居蔬菜界维生素C “榜首”;维生素A含量能和胡萝卜媲美,还富含钙、磷、铁和蛋白质。用它做的红油,色泽金红,浇在菜上能瞬间提香,所以老贵阳人都称它“辣椒里的味精”。

对比其他辣椒,花溪辣椒的优势更明显:比小米辣、朝天椒的维生素C含量高一大截,辣度却更温和;形成了区别于大方皱椒、黄平线椒的专属香气基底。不管是直接用还是加工,都能撑起一道菜的风味。

喀斯特地貌里长出来的“风味密码”

好辣椒,离不开好水土。花溪辣椒的独特,其实是大自然的“量身定制”。

这里的土壤是典型的黄壤,土层厚达80厘米,疏松肥沃,保肥能力强,有机质含量最高能达到16.0%,氮、钾元素丰富,就像给辣椒“喂”足了营养;pH值在4.5~6.0之间,刚好契合辣椒的生长需求。

气候更是“天选”: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9℃,不冷不热;年均日照1274.2小时,无霜期285天,辣椒有足够的时间积累风味;每年1178.1毫米的降水量,搭配81% 的相对湿度,既不会让辣椒干旱,也不会因积水烂根。

加上花溪地处喀斯特地貌,平均海拔1200米,温润的水汽和充足的阳光交织,让辣椒肉质更厚实,还悄悄染上了一丝独特的烟熏香气——这是只有在花溪才能种出的“专属味道”。

从田间到餐桌,它是花溪人的“乡愁味”

对花溪人来说,花溪辣椒不只是调味品,更是刻在骨子里的饮食记忆。

它是黔菜的“灵魂”:做糍粑辣椒,用花溪辣椒才够香,有了它,辣子鸡的醇厚、肠旺面的浓郁、酸汤鱼的鲜辣才有了底色;老贵阳人喜欢用柴火热灰烤煳花溪辣椒,再用竹筒捣碎做蘸水,不管是拌粉面还是蘸蔬菜,都能瞬间激活食欲。

现在,花溪辣椒的吃法更丰富了:加工企业做出了糟辣椒、油辣椒、辣椒脆等产品,“黔瓢锅”“青岩堡”等品牌走进了千家万户。在贵阳的市集上,还能看到像王景珍这样的摊主——她从四川来贵阳,卖了7年贵州辣椒,每天几十斤花溪辣椒不够卖,大学生来买它配火锅,阿姨来要微辣的辣椒面,老饕们更是专门为那口烟熏香而来。

有人说:“没有花溪辣椒的牛肉粉,就像没有灵魂的表演。”确实,它藏着贵阳的烟火气,也装着游子的乡愁。它从花溪的田间地头出发,用200年的时光,把贵州的味道,送到了更多人的餐桌上。

如果你下次来贵阳花溪,一定要尝一尝用花溪辣椒做的菜,感受一下这“椒中珍品”的独特魅力;或者带一罐花溪油辣椒回家,拌粉、炒菜、夹馍,都能让平凡的饭菜,瞬间有了花溪的味道。(融媒记者:魏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