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罗福海:28年坚守,用“警色”匠心织就民族团结“同心网”
在贵阳市花溪区孟关乡的青山绿水间,彝族民警罗福海的身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警务符号,成为嵌入这片多民族热土的民族团结生动注脚。28年,10200多个日夜的坚守,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公安工作的根须深深扎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土壤,在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交响中,匠心编织着一张坚实的平安“同心网”,成为照亮各族群众心路的“平安灯塔”。在9月19日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罗福海荣获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

铁肩担责:深耕基层治理 筑牢团结根基
作为花溪区多民族聚居的经济重镇,孟关乡汇聚了苗族、布依族等各民族和众多外来建设者,共同描绘发展蓝图的同时,也面临着流动人口管理、多元利益纠纷调处等复杂治理课题。罗福海深知,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凝聚各族共识,形成治理合力。
他独创治安防控“三步摸排法”:白天,他的身影穿梭于社区楼栋、田间地头,敏锐捕捉风险苗头;夜晚,他在灯下整理信息台账,精准研判安全态势;定期,他组织召开“警民联席会”,邀请各族群众代表共商对策。这不仅是信息收集的过程,更是倾听各民族心声的渠道。小小的“警民联席会”演变为不同民族群体携手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形成了“有事共商、有难共担”的团结新局面。仅2023年以来,他就成功化解了30余起潜在的群体性矛盾,将诸多危机消弭于萌芽。

情系万家:细微处见真情 服务中架心桥
“罗警官的电话,比110还管用!”这句在孟关乡各族群众中流传的朴素赞誉,承载着对他沉甸甸的信任。为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他推出“指尖警务+脚步服务”双模式。线下,他自费印制了1000余张“暖心联系卡”,挨家挨户上门分发;线上,他建立的社区微信群24小时“不打烊”,随时响应群众需求。
面对群众办事中的急难愁盼,他推行“微笑服务五步法”——耐心倾听、快速办理、全程跟踪、主动反馈、定期回访。这一套充满温度的服务流程,累计为群众解决了户籍办理、证件咨询等民生实事500余件,真正在细微之处架起了警民之间的“连心桥”。

锐意创新:智慧赋能治理 凝聚团结合力
面对孟关乡“人户分离多、商铺网点密、流动人口杂”带来的治理挑战,罗福海没有止步于传统方法。他总结出的“望闻问切”四诊工作法,成为民族地区智慧治理的生动实践:“望”社区整体布局,绘制精准到每栋楼的“民情地图”;“闻”群众真实呼声,从家长里短中捕捉治理线索;“问”部门协同联动,凝聚公安、社区、综治等多方力量破解难题;“切”问题关键症结,制定个性化解决方案。这套被誉为“罗氏秘籍”的工作法,不仅大幅提升了警务效能,更作为典型经验被广泛推广。
赤诚为民:巧调矛盾纠纷 守护和谐家园
在孟关这个多民族乡镇,矛盾纠纷调解不仅是治安管理课题,更是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考验。作为深受信赖的“金牌调解员”,罗福海的“共情调解法”蕴含着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调解苗族家庭纠纷时,他巧妙借鉴苗族传统习俗;处理布依族邻里矛盾时,他充分参考布依族相处之道;面对多民族商户间的利益纷争,他以“共同发展”为最大公约数,让法律原则与民族习俗相得益彰。
年均调解80余起纠纷,成功率高达98%,这不仅是亮眼的数据,更是辖区群众由衷认可的“成绩单”。在每一次调解中,他不仅是矛盾的化解者,更是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员,引导各族群众树立“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观念,不断夯实民族团结的法治根基。
二十八载春秋,他用脚步丈量责任,用汗水诠释担当。从青丝到白发,罗福海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铮铮誓言,融入日复一日的平凡坚守,汇入民族团结进步的伟大事业。他是孟关乡走街串巷的“活地图”,是各族群众心中的“贴心人”和“和事佬”;他是闪耀在孟关乡的“平安灯塔”,更是新时代公安干警忠诚为民、促进民族团结的鲜活典范和生动“证明书”。(融媒记者:蒋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