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花溪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半年工作总结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乡村振兴

2022年花溪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半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2-07-05 13:19:28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2022年上半年,花溪区始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乡村振兴的系列批示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历届会议精神和贵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发〔2022〕1号)、《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黔党发〔2022〕1号)等文件精神,以压力不减、力度不减、热情不减的精神状态自我加压,乘势而上,一以贯之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决做到过渡期内,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举全区之力扎实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现将具体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花溪区下辖9个乡镇,共有9个出列贫困村,贵安新区4个乡(镇、街道)共有17个出列贫困村。截至目前,花溪区共有建档立卡户1072户3688人,其中监测户31户125人(2022年新增28户115人);贵安新区共有建档立卡户1933户7291人,其中监测户24户73人(2022年新增21户63人)。花溪区内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个(南溪苑),2018年完成搬迁入住,共计搬迁农户290户1060人。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决扛起政治责任。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一是高位部署推动。严格落实“区乡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坚持把乡村振兴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先后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领导小组会及专题会议,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和乡村振兴系统“六个专项行动”进行谋划布局、协调推进。二是压实工作责任。成立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在区农业农村局加挂区乡村振兴局牌子,将原有的区扶贫开发办公室重组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明确专人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从区乡两级选派87 名干部到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并严格落实轮换交接工作,确保驻村帮扶新老交替“不断层”。调整优化完善700余名帮扶干部结对帮扶联系1072户3688人(含监测户)。三是加强统筹调度。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定期听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全力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区乡村振兴局主动加强与各行业部门对接,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同时,整合各行业部门和各乡镇力量,采取交叉检查的方式,开展全面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工作成效。

(二)全面聚焦工作重点。严格按照“帮扶政策不变、支持力度不减”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产业、就业等重点工作,全面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聚焦返贫风险,常态化开展防返贫监测预警。印发《花溪区、贵安新区防止返贫致贫分级监测预警及动态帮扶工作实施方案》(花乡振领通〔2022〕3号)和《关于做好行业部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的通知》(花乡振领办通〔2022〕3号),形成部门联动机制,开展线索核实和全面普查,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以乡镇、街道为主体,区、乡、村多级联动,形成合力,建立季度普查机制,创新制定“红黄绿”分级预警机制,开展从上到下、自下而上双向监测、行业部门横向贯通靶向预警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2022年度,已开展两轮“区乡普查”工作,围绕监测户、低保户、脱贫户和线索户等重点群体“两不愁三保障”实现情况,对住房、教育、医疗、安全饮水、收入、就业、生活状态等情况开展入户走访和评定。2022年新增防贫预警监测对象共28户115人(贵安新区新增监测对象21户63人),均已经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目前暂未消除风险。

二是聚焦“3+1”成效,推进巩固成果的全面排查。聚焦防止返贫监测帮扶集中排查、“3+1”保障“回头看”和重点群体监测帮扶等专项行动,针对全部农户开展地毯式排查,全面排查脱贫户、线索户、低保对象等12类重点群体,确保所有重点群体“户户见面”,做到应保尽保、应纳尽纳。继续落实好教育保障等各项惠民政策,2022年春季学期教育资助工作有序开展,共计资助各级各类学生11105人,发放(含免补)资金699.27375万元,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实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无辍学学生。全面落实“三重医疗保障”及“一站式”结算和大病专项救治政策,农村建档立卡脱贫人口3575人中,落实医疗救助全额资助742人,医疗救助定额资助2686人,完善“防贫保险+社会救助”机制,加强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动态监测,实现农村住房安全保障全覆盖。严格落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三个责任”,开展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常态化排查检查,动态掌握饮水安全状况,对发现问题立查立改,坚持动态清零,保障群众安全饮水。

三是聚焦后续扶持,深化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围绕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新市民·追梦桥”工程,着力激发搬迁户内生动力,拓宽就业门路和增收渠道。全区有搬迁安置点1个,搬迁农户290户1060人。目前搬迁户有劳动力的家庭为245户463人,实现就业245户440人,就业率95.03%,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面完成有劳动力家庭一人以上就业目标。抓好控辍保学和落实资助两个方面,确保搬迁群众享受同等的教育扶贫政策。对随迁子女入学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实现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子女100%入学,无失学、辍学问题。严格落实城乡低保一体化,做到应保尽保,不漏一人。

四是聚焦增收目标,多举措带动脱贫人口就业。扎实开展就业扶贫工作,努力克服疫情对就业和农户增收的影响。截至目前,我区现有脱贫劳动力721户1522人,已就业721户1355人,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户一人以上就业。2022年开展农村劳动力短平快技能培训106人次;累计认定就业扶贫车间4个,吸纳就业人数48人,其中脱贫(易地搬迁人口)27人;公益性岗位安置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易地搬迁人口200人,其中城镇公益性岗位60人,乡村公益性岗位140人。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收集岗位信息及企业用工信息,组织线上线下招聘活动18场,参会企业379家次,提供就业岗位8000余个。认定就业扶贫车间4个,吸纳就业人数48人,其中脱贫(易地搬迁人口)27人,指导辖区各乡镇、清溪街道办事处定期跟踪回访就业扶贫(帮扶)车间,实时开展工作指导。

五是聚焦项目资金,用好用活财政政策。一方面,中央衔接资金项目情况。我区获得中央第一批乡村振兴资金(含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共计3284万元,共计批复项目33个,其中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3134万元,批复项目28个(花溪区1878万元,批复项目20个;贵安新区1256万元,批复项目10个;少数民族发展资金150万元,批复项目3个。目前两区项目备案率100%、资金拨付率100%;资金报账率43.8%,其中花溪区44.4%,贵安新区43.2%;项目竣工率16.67%,其中花溪区25%,贵安新区竣工率为0。另一方面,省、市、区级衔接资金项目情况。截至目前,共收到省、市、区级乡村振兴资金1665万元,其中省级资金320万元,市级资金1035万元,区级资金310万元。

(三)奋力推进乡村振兴。严格对照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要求,全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一方面,抓实粮食生产。贵阳市下达花溪区粮食播种面积7.6万亩,产量3.3万吨,现已完成种植面积4.9万亩,预计全年可完成粮食播种面积7.86万亩,完成率达103%。落实示范田与技术田,提升粮食单产,全区领办示范责任田127个、技术示范田19个。通过巡查、督查、自查等方式持续推进撂荒地整治,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另一方面,深入实施“首花”战略。持续按照1个目标,4个首位产业带动4个组团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一是以“花小莓”为引领,抓实水果产业。发挥“花小莓”首位产业带动作用,加快制定花溪草莓技术规程体系,发展优种种苗基地,保障草莓融合发展种苗需求。推动黄桃、葡萄等产业发展,实施5000亩果树提质增效,深化“花小桃”“花小萄”等品牌培育,不断增强花溪水果产业竞争力。完成草莓种植3000亩,产量4500吨,产值2.5亿元,现有“花小莓”种植专业合作社1家,种植企业6家,产品加工企业1家,销售流通企业3家,“花溪草莓”成功纳入2022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第二是以“花咯咯”为引领,抓实畜禽产业。发挥“花咯咯”首位产业带动作用,深化与贵州大学合作,总投资7795.44万元,推进马铃“贵州黄”种鸡育种场和扩繁场建设。积极构建现代养殖体系,强化畜禽粪污治理,推进花溪区现代生态渔业基地建设,发展冷水鱼养殖,推进“花摆摆”品牌培育,力争在贵阳及周边市场形成一定知名度。第三是以“花小椒”为引领,抓实蔬菜产业。依托省级龙头企业在黔陶乡谷洒村开展500亩花溪辣椒示范种植,并带动农户种植辣椒。引进油辣椒生产线1条,预计9月完成建设。发挥“花小椒”首位产业带动作用,积极开发2-3个花溪辣椒加工制品,持续推进“花小椒”品牌培育。目前,花溪区完成蔬菜播面12.5万亩(次),产量13.7万吨;贵安新区完成蔬菜播面3.1万亩(次),产量2.1万吨。第四是以“花小菌”为引领,抓实菌菇产业。推进花溪区珍稀食用菌保育扩繁基地项目建设,开展林下红托竹荪种植500亩,带动燕楼镇同心村开展林下红托竹荪种植200亩。强化高坡羊肚菌生产基地建设,加快推进花溪区数字农业项目建设,项目已累计采购1600万元设备,预计8月投入使用。目前,全区完成食用菌播面1633万棒(亩),产量7889吨。

二是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开展农房风貌整治,全面启动1220户(其中贵安120户)农房风貌整治,花溪开工697栋、房屋主体累计完工506栋。贵安开工39户,其中完工14户。围绕农村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注重因地制宜,全面改善农村水环境。一方面,加强饮水安全保障。推进4个农村饮水保障工程(含贵安新区1个),覆盖群众3.22万人(含贵安新区1万人)。另一方面,加强生活污水治理。花溪区完成区级123个自然寨生活污水治理任务的地形测绘和实施方案编制,市级2022年13个行政村治理任务工程形象进度30%。同时,加强黑臭水体整治。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治理等方式,预计今年8月底完成5个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行政村生活垃圾收运体系已全覆盖,8个乡镇转运站投入使用,分拣和收运干垃圾,做到日产日清,日清运干垃圾约为140吨。围绕“全面消除旱厕户无厕户、厕所污水有效处置”,制定农村“治厕”工作作战图,以全区486个自然村寨为基础单元,按照“一厕一策”“一厕一卡”原则设置明白卡,实行首厕过关制,积极实施首厕建设,以示范为引领,确保改造后的厕所达到“能用、管用、实用、好用、耐用”。目前,全区已开工13527户,开工率达65.9%;完工7984户,完工率达38.9%。

三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围绕“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强化“四个带动”推动移风易俗。一方面加强宣传带动。建立县级领导“治风”工作包乡联村工作机制,发放张贴倡议书17万余份(贵安3万余份)、宣传品17万余份(贵安3万余份),开展移风易俗宣传“九进”系列活动200余场次。另一方面加强公约带动。不断修订和完善花溪区和贵安新区273个村(社区)的村规民约,实现红白理事会组建全覆盖。突出党员带动。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签订承诺书33184人,签订率100%,带动群众签订承诺书46675份。同时加强试点带动。2022年先行打造33个“治风”示范点,做到“三统一、一确保”(统一治丧场所、统一治丧服务、统一治丧程序,确保食品安全),完善自治架构和制度机制,带动农村“治风”工作深入开展。

四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村民自治、德治、法治水平,以“三感村寨”试点建设为契机,纵向构建“村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联系户”为主体组织体系,组建122支志愿服务队,建立党员先锋岗171个、责任区170个。健全完善乡村两级人民调解组织,调解纠纷数208件,调解208件,调解成功207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99.52%。开展矛盾纠纷排查专项行动79次,排查出矛盾纠纷14件,调解成功率100%。

(四)稳步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点建设。按照省、市关于分级分类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建设的相关要求,2021年花溪区争取获得高坡乡大洪村和青岩镇龙井村两个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振兴示范试点。一是高质量完成规划策划。两个示范点均聘请第三方机构完成示范点“一方案两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等规划材料的编制,按照产业项目化思路,两地均倒排工期、优先补齐短板制定项目详细实施计划。二是扎实推进项目建设。两地谋划一批短板补齐项目,统筹行业资金5000余万元,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高坡乡大洪村引进贵州汇达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大数据+农业”,创立“大洪有机”农产品品牌,发展高端有机水果、有机蔬菜。青岩镇以农旅融合为主导方向,完善基础设施水平。三是抓实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农房风貌整治,累计整治两个示范点农房风貌190栋,建设2处村级可回收物及有害垃圾收集点,新(改)建农村户厕141户,实施生活污水治理项目4个,全面推进示范点建设。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下步工作中,我区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易地搬迁后续帮扶、社会兜底保障等重点工作,凝心聚力,接续奋斗,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一是突出“巩固”,狠抓机制完善。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围绕“3+1”保障、产业发展、务工就业、政策落实等方面,常态化开展防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确保不出现规模性返贫。二是突出“拓展”,全面政策衔接。对标对表,全面衔接工作机制、政策举措和机构队伍。以2个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三是突出“增收”,多措并举推进。扎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增强与脱贫户的利益联结,强化实施到户项目,因户施策带动脱贫户发展,同时持续增强就业扶贫力度,增强脱贫户的内生动力,促进更多脱贫户实现就业增收。四是突出“提升”,推进农村五治。围绕农村治房、治厕、治水、治垃圾、治风等五个方面持续发力,提升基础设施水平,建设文明乡风、加强乡村治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