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路”上的脱贫故事
自脱贫攻坚开始以来,花溪区全体干部积极行动,全区上下夯实基础、厚植优势,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答卷。在脱贫攻坚的历程中,全区涌现出不少贫困户自强不息,依靠自身努力和扶贫政策帮忙过上幸福生活的感人故事,其中,三条关于“路”的故事从贫困户的角度讲述了脱贫攻坚对他们生活的改变。
回家的路
过去花溪区马铃乡由于年轻人大多出去打工,为了帮助照顾留在家里的孩子,乡镇成立了一个“留守儿童之家”。然而去年年底,这个“留守儿童之家”就不再能看到孩子们的身影了。孩子们都去了哪里?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了马铃乡,在谷中村我们遇到了村民李真云,过去,她的孩子也是留守儿童中的一员。
李真云在蔬菜基地工作
27岁的李真云有一个7岁的儿子,每天结束完在谷中村高标准蔬菜坝区的劳作,她就要赶到儿子读书的谷中小学接孩子回家。从小学到李真云的家骑摩托车大概需要5分钟,而这五分钟的回家路,李真云却“走”了整整六年。
2014年,李真云为了贴补家用和丈夫去了浙江打工,尽管每天和孩子视频、通电话,但孩子和他们还是很生疏。每年只能在过年回家时和孩子亲近一下,可每当母子俩刚刚熟悉,离别的时间就又到了。每次视频看到孩子越长越高,慢慢会跑会跳了,孩子每一个成长的瞬间自己却都不在身边,李真云感觉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母亲。
蔬菜坝区
去年年底她听家人说现在他们乡有了自己的扶贫产业,在家门口就有千亩高标准蔬菜坝区,于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她和丈夫回到了谷中村。李真云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把自家土地流转给坝区,每亩土地每年有900元收入,到基地务工每天有100元收入,年底坝区还可以分红,也就是说李真云一个人一年就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完全足够日常开支了。李真云告诉我们,尽管收入比浙江低一些,但少了租房、日常做饭消费,拿到手的钱其实差不多,可以陪伴孩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蔬菜坝区
而在马铃乡,受益于高标准蔬菜基地的不止李真云一家。去年,马铃乡谷中新寨1000亩高标准蔬菜基地建设项目启动,统一建设标准化蔬菜大棚,项目涉及6个村民组203户914人,靠着产业,现在全乡实现22户67人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对于像李真云这样的村民,“脱贫攻坚”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一个成为合格父母的机会,而对于曾经的留守儿童而言,脱贫攻坚更意味着一个有父母陪伴,有温暖的童年。
不服输的路
刚见到麦坪镇王庄村的养殖户王正伦,他就热情的抱着养殖的肉兔要我们拍照,因为就是靠着这些肉兔和肉鸡,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好日子。
王正伦和他的兔子
过去,由于身患残疾,天生跛脚和驼背,王正伦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只能靠在山上摘野菜去市场贩卖为生。房子住得是危房,日子也过得吃了上顿没下顿,那时已经45岁的他更是光棍一个。2014年,麦坪镇扶贫工作组入驻后,王正伦主动找到工作组希望早日脱贫,工作组认真分析了王正伦的具体情况,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套脱贫思路。
汪庄村是一个养殖强村,王正伦又不能做重体力劳动,所以工作组认为养殖产业很适合王正伦,于是立即为他协调来3000元补贴和鸡苗。有了启动资金,王正伦小小的养殖场就在自家后院干了起来,乡镇还为王正伦这样的村民准备了技术培训班,同时还邀请村里的养殖能手到王正伦家手把手教他养殖。靠着能吃苦和勤学好问的性格,现在的王正伦已经成为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养殖能手,家里养了150只兔子、50多只鸡,今年乡里还给他补助了鱼苗,单靠着养殖一项,他每年就有4万多元收入,他还是王庄村的巡河员和卫生员,每个月还有一千多元工资。前两年他还娶了老婆,如今也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扶贫干部到王正伦家了解情况
说到现在生活最大的变化,王正伦的答案让大家都有些意外,他说最大的变化是“随时能吃肉”。以前由于太穷了,吃饭大部分都是野菜拌辣椒,现在自己养了猪、养了鱼,要吃肉随时都能吃。说这话时王正伦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让在场所有人都为这个自强不息的汉子鼓掌。
王正伦脱贫让麦坪镇许多贫困户都看到了勤劳致富的希望,更让大家体会到有了扶贫干部的帮助,紧跟扶贫政策,再加上自己一定要脱贫致富的决心,这才是脱贫的门道。
空中的路
过去,久安乡的猴头菇、春茶,麦坪镇的小龙虾都深受市民喜爱,然而今年受疫情影响,花溪许多农产品都滞销了。线下冷落,那就线上发力,为此花溪区各个乡镇齐动员,年轻干部们走村入户手把手教农户们怎么在网上开店、收款、发货,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不能让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受到疫情的影响。”
久安乡采茶
为此,花溪区融媒体中心也主动发挥其媒体宣传的作用,5月27日,“助农团团”融媒扶贫贵阳·花溪直播间落户溪云小镇。直播间采用以“贵州交通广播+贵阳市融媒体中心+花溪区融媒体中心+直播+朋友圈”的合作方式,着力推荐扶贫产品,构建“黔货出山”扶贫产品展示营销平台。 在开播当天,不少农产品一开售就被秒空,商户们都大呼“货带少了”!
直播当天
同时,区融媒体中心还开辟了“High花溪”、“融媒带货”等栏目,通过电视、公众号、抖音等多种形式向大家宣传花溪的特色农产品、特色景点。不少产品就这样走到了大众视野,也为全区脱贫攻坚贡献了一份“空中”的力量。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正是凭借着这样全区上下共发力,齐动员的努力,花溪区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仅今年上半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较一季度回升1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较一季度回升0.4个百分点;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3.8%、6.9%。
这三条“小路”,条条通往幸福的“大道”。勤劳的花溪人腰包越来越鼓、日子也越过越甜!(记者:付文芸 编辑:何菲菲 尹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