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花溪巡礼“两百”到“两万” 老鸦山村民“搬”出一片新天地
走进黔陶乡骑龙村的罗依新寨,朴素的砖房旁,村民们自己盖上了小洋楼,远处香葱基地郁郁葱葱。25年前,109名苗族乡亲从老鸦山搬到这里,生活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鸦山有多穷?当时的人年均收入只有200元,90年代水、电、路都还没通。村民住的是茅草屋,白天下山寻水、夜晚油灯照明,靠政府救济过日子。
“老鸦山那个路很难走,弯弯拐拐的,挑个水一去一回,五六个小时就没有了。”回忆起过去的老鸦山的生活,下山之难让村民杨文州印象深刻。
看到老鸦山条件艰苦,省里决定将整个村寨进行搬迁,一年的时间,25栋砖木结构的瓦房在骑龙村拔地而起。新寨建好了,可有些村民不愿意搬,这可怎么办?
村民唐恩旋回忆到,当时有领导上老鸦山视察,就提出让大家搬下山。“领导说劝大家搬迁工作估计会很难做,我就说我来负责。”
作为村里见过世面的年轻人,唐恩旋和杨文州都知道,乡亲们要想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搬走。于是,他们跟着村里的老组长,挨家挨户做工作,最后总算解开大家心中的结,搬进了罗依新寨。
1995年时在罗依新寨修建的搬迁房屋
村民们住进了新房,市里、区里还送来了电视机、衣物、粮食。居住条件改善了,可大家今后的日子怎么过?这一百多口人靠什么生活?新的难题接踵而至。
“我们不能张嘴靠救济,这样没有意思。”唐恩旋的话讲出了当时大部分村民的心声。
不仅搬下来,而且要稳得住、快致富。黔陶乡通过对罗依新寨村民进行种养殖培训,提升其种养殖水平,第一年,村民们人均收入就净增了500元,大家不仅很快适应了新环境,而且看到了新希望。2002年,该乡将罗依新寨纳入黔陶万亩香葱基地同步发展,家家户户种上了香葱,村民们的生活更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现在罗依新寨村民修建的房屋
“你看,现在我们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车了。”唐恩旋自豪的说到。
目前,黔陶已种植香葱上万亩,年总产值达3.6亿元,香葱种植户达1100余户4500多人,去年起,黔陶乡983亩的坝区,被作为省级样板坝区进行打造,越来越响亮的香葱品牌,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金字招牌”,现在,黔陶乡通过“产业链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采用“葱-水稻-姜-葱”等生态循环轮种模式,通过坝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坝区农户持续增收。
骑龙村支书刘其银告诉记者:“我们罗依新寨的村民,通过参加村集体合作社,他们栽香葱的过程中就不愁销售,村集体合作社能在种植技术和销售方面都为他们提供指导。”
如今的罗依新寨,也依托黔陶香葱的发展,走上产业致富的道路,村民们的人均纯收入,从当初的200元发展到了今天的两万元。作为贵州省第一例易地扶贫搬迁新村,罗依新寨村民们用红火的日子证明,搬下来就能稳得住,勤劳就能致富。
黔陶乡党委副书记郭鑫表示:“我们下一步工作会结合省级批复的五百亩坝区来做文章,为黔陶老百姓持续增收,作好我们香葱产业和香葱品牌,让他们在这个产业和品牌以及产销对接中,提升他们香葱的价值。让他们持续增收,让他们日子越过越好。”(记者:胡晓静 付文芸 胡廷富 编辑:何菲菲 尹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