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党旗飘
“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花溪区燕楼镇通过抓支部建设、抓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抓示范带动,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众志成城“斩穷根”,党旗飘处别样红。
(图为思惹村村民在白芨基地除草、施肥)
走进燕楼镇思惹村白芨基地,作物生长正当时,农民田间正忙碌,再过一年,承载着村民们致富希望的千余亩白芨就要上市了。“以前每家每户就种点高杆作物,算下来根本找不到哪样钱,每年春节前,基本上所有的农作物全部卖完,过年都成问题。”说起之前的苦日子,建档立卡户胡明友红了眼眶。
几年前的思惹村,当地百姓大多和胡明友一样,靠种植传统农业维持生计,生活很是艰难。“强产业,才能谋长远”,两年前,花溪金秋风韵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看中了思惹这块“宝地”,决定种植中药材白芨。面对近在咫尺的发展机遇,村支两委一边说服群众流转土地,一边和公司商讨如何保障群众利益,并发动党员干部先行先试,老党员章振华就带头在自家的三亩地上种下了白芨。
(党员章振华带头种白芨)
“除草方方面面一亩投入将近1万,目前投入将近9万,虽然也担心,但是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的富裕,党员要带头嘛。”章振华一边除草一边说。“去做群众工作的时候,老百姓问我土地流转后没有吃的找哪个?我就说你来找我支书,我来负责你的吃喝。老百姓又看到我们党员、干部都在带头种,就打消顾虑了。”燕楼镇思惹村党支部书记、主任宋富安这样告诉记者。
通过村支两委协调,农投公司一次性支付了群众三年的土地流转费,加上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群众吃下了“定心丸”,愿意流转土地的流转土地,想自己种的自己种,一个月时间,1000亩白芨就在思惹的土地上发了芽。“我流转了16亩土地给公司,公司一下子把三年的流转费4万5打到了我的帐上,我就不担心了嘛。”村民陈永顺乐呵呵地说。
(思惹村村民到基地务工增加收入)
目前,当地群众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基地务工、企业利润分成”可以获得三笔收益。党建引领助力脱贫攻坚,思惹村党支部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获赞,如今,省、市、区“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加身的思惹村,产业发展了起来、村集体活了起来,最重要的是老百姓富了起来。“2018年思惹村老百姓的务工收入是200多万,2019年是300多万,现在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人居环境改变了,买东西都要买好的 了。”说起产业发展给该村带来的变化,宋富安一脸欣慰。
燕楼镇的另一个村子谷蒙,曾是一个“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的“三无村”,2018年年底,该村党支部书记、主任章振玉和村干部多次前往浙江、云南等地考察,邀请农业专家指导,成立了贵州鸿丰农业合作社,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民”的模式,累计投入300余万元,建成了400亩的精品水果示范园,两年多的时间,村民们种下的400亩黄桃、西梅即将迎来丰产期,也让昔日“三无村”实现了“零”的突破。
(村民采摘黄桃)
“我初步估算,一亩地可以达到2至3千斤的产量,按10元一斤算,一亩的产值就是2至3万。”看着黄橙橙的桃子,章支书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章振玉告诉记者,目前该村有20多户村民将土地流转获得收益,有300多村民通过在基地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现在在基地做工,除草、施肥、拉枝这些,一个月搞下来3千多,轻松嘛。”正在基地做工的尹世武说道。
(黄桃承载着村民致富的希望)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靠支部。谷蒙村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村支两委的带富能力极大增强,把曾经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淬变成了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深得群众信赖。“相信我们的村干部, 能带领老百姓发展,我们大力支持,也愿意跟着他们干。”村民郭仁学这样说道。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燕楼镇各基层党组织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重任,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的组织保障,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攻坚的动力,处处呈现出“组织有力量,群众有干劲,政策有活力,产业正兴旺”的良好势头,为脱贫攻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记者:何菲菲 孙操 付文芸 胡晓静 编辑:何菲菲 尹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