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马甲”——扶贫路上最靓的仔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乡村振兴

“红马甲”——扶贫路上最靓的仔

发布时间:2020-06-24 14:27:54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在花溪区孟关乡脱贫攻坚的路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头戴小红帽、身穿红马甲,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乡亲们或许不知道他们姓什么,叫什么,但却深深地记得他们做了什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红马甲。

“这是乡里发的消毒物资,出门回来就喷一下,还有牙膏牙刷……”一大早,孟关乡的扶贫干部冷向红就将乡里发的消毒物资、生活用品给陈应斌家送过来,陈应斌热情的给他倒上水,和他坐在客厅里拉家常,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让冷向红觉得来之不易,十分珍惜。

“之前干部到他家摸排情况、掌握他家现状的时候,他极端不配合,抵触情绪相当大,甚至谩骂干部、工作人员,还发生过一些过激行为。”回忆起之前,冷向红无奈地说。

这是为什么?事情的缘由得从征地的事说起。2017年,花溪区选址重建孟关完小,陈应斌家的三亩土地在征用范围内,可任凭大家说破喉咙,陈应斌就是不答应把地拿出来。“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这一点,乡里边的干部当然清楚,可为了发展,只能舍小家顾大局,最终,相关部门通过司法程序征用了陈应斌家的土地。新学校建起来了,但陈应斌和乡干部的“梁子”也就此结下了。

“我多次和陈应斌沟通、接触,采取很多方法化解矛盾,拿一壶酒,到他家里边陪他喝一下,拿包茶叶,到他家去泡壶茶座谈,书记乡长有时晚上抽时间都去,还陪同他到田间地头去搞生产,帮他育秧、抽水。”冷向红这样告诉记者。

去年,陈应斌家用征地补偿款盖起了新房,由于缺资金,房子主体建起来了,可门、窗、照明都没有,一家人在阴冷黑暗的屋子里艰难度日。那段时间,冷向红寝食难安。白天,他四处奔走申请资金,晚上,就埋头写申报材料,最后通过申请项目资金、干部集资等方式,终于用筹到的4万多元帮陈应斌装好了新房,这才让他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今年,他又协调农办,准备帮陈应斌的儿子解决一个护林员的公益性岗位,让他通过稳定就业脱贫。

人心都是肉长的,冷向红用他的真心,逐渐化解了陈应斌心中的怨气。

冷向红欣慰地说:“现在我们去都是称兄道弟的,和他关系就融洽了。他经常和周边的亲戚都在说,感谢政府的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穿红马甲的干部。”

“关系亲不亲,要看用心真不真,只要你把贫困户当亲人,就没有脱不了的贫。”这是孟关乡的扶贫干部杨章闻在帮扶陈玉秀家后,道出的真实感受。

“他一个星期要来两三次,我家这个狗都和他熟了,不但不咬他,还去半路等他。经常拿米、拿鞋、拿衣服给我家穿,样样都照顾我家。”陈玉秀笑着告诉记者。

陈玉秀的孙子王德龙补充到:“杨叔叔每次来都带书,喊我们看他带的书,好好的看,长大之后才有出息。”

陈玉秀是孟关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几年前去世,儿媳改嫁,年过70的老两口和三个孙子相依为命。杨章闻结对帮扶他家后,不仅从物质和政策上给予帮扶,更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精神面貌,帮助他们树立脱贫的信心。

“在家没事时扫下地,帮爷爷奶奶做点事,头发就剪成这种样子,不要太长了。”在陈玉秀家的小院里,杨章闻和两个孩子开心地聊着。目前,陈玉秀家虽然生活困难,但一家子其乐融融,小院儿收拾得干干净净,院里的兰草郁郁葱葱,三个孙子勤奋好学,在他家,完全找不到一丁点颓败、消极的影子,这一切,都是在杨章闻的带动下改变的。

“每次来,看到那点收拾不好,就教他家几个娃娃去收拾,反正就把他们当亲人一样的,同事们还开玩笑说,你去他家的次数比去自己父母家还多哦。”杨章闻说。

去年以来,孟关乡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激发扶贫干部内生动力,为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员统一定制红马甲,让他们主动亮明身份,乡亲们看到“红马甲”,就知道是扶贫干部来了,有事就找“红马甲”说,有困难就找“红马甲”帮。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之所以让全乡干部穿上红马甲,就是让干部克服厌战情绪、松懈思想,以担当作为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切实打赢我乡脱贫攻坚的这场硬仗。”花溪区孟关乡党委副书记、乡长王效宙告诉记者。

如今,孟关乡的65名“红马甲”,成为了扶贫路上最美的“一抹红”。

“大家上班的时候我们上班,大家下班的时候我们还要上班,要对群众进行入户走访、宣传政策、解决实际困难,说不苦不累,是假的。”尽管要面对繁重的工作,但在扶贫干部们看来,一切都是值得的:“看到老百姓的路通了,房子改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产业也发展起来了,我们都觉得很欣慰。”

扶贫干部们时刻提醒着自己:“红马甲穿在身上,脱贫攻坚的重担压在我们肩上,这是对我们的鞭策和提醒。”( 记者:何菲菲 孙操 胡晓静 通讯员:夏丽霞 杨涛  编辑:何菲菲 尹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