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树变身“致富树”——燕楼镇走出特色脱贫路
行走在燕楼镇坝楼村,云涛雾海间的古茶树……目之所及,恍若一幅如梦似幻的水彩画。
一大早,当地村民们就开始忙碌起来,有的采摘茶叶,有的移栽茶苗。安静的山村里,顿时慢慢热闹开来。“燕楼镇特有灌木型、中小叶群体种,有丰富的自然基因和杂交优势,所以这里的古茶树非常珍贵,是市场中不可多得的茶叶品种。”贵州天意燕楼古茶有限公司总经理金毅说。凭借其独特的品质,这片过去“养在深闺无人识”的古树茶,正在成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与根深叶茂蓬勃生长的古茶树相比,金毅发现,燕楼镇的“人气”则显得少了很多。青壮年几乎全部外出打工,只留下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大家生活十分困难。
而对村民们来说,茶树上每年长出的新叶,不过是居家最普通的饮品而已。每年清明节前后,村民们都会去自家的茶树上采摘一些回来,用最传统的方法炒制成干茶,拿到城里销售。大家从没有想过,这些普通的叶子“价值连城”。
“守着这么好的资源,却没能让当地百姓受益。”凭着对茶叶价格和冲泡过程的了解,金毅深知,这些古茶树必定是茶品种的“宝贝”。只是,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当地老百姓脱贫致富,他一时还不得而知。
一直以来,花溪区因地制宜选中茶叶产业发展,持续落实好品种调优、加工升级,辐射带动村民增收。得此契机,2018年,在花溪区政府的大力帮助下,贵州天意燕楼古茶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以当地古茶树、山泉水资源保护以及开发利用为主业,带动村民持续脱贫致富。
“我们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运营,村民们在自家古茶树上采摘的茶青,我们按照季节性、茶青品质进行收购,清明节前每斤30-80元不等,清明节后每斤15-30元不等。采收最多的村民每天可采收4斤茶青,收入近300元。”金毅说,今年3月以来,已收购茶青16000斤。
据了解,古茶树采收范围覆盖全镇7个村,共有8万余株本地“小叶十里香”野生茶树,今年3月以来,带动农户300余户增收。
每天的收茶时间截止到晚上8点,过后便是制茶的时间了。
燕楼镇旧盘村村民刘四梅便是其中一位制茶师傅。鲜叶茎萎调、炒茶、揉茶、炒茶、摊晾、炒茶、成品,5斤茶青制成1斤茶叶,整个过程用时两个半小时。
“以前都是自己在家将采摘好的茶青用铁锅炒成茶叶,拿到城里卖,一个季度收入不到1000元,现在有了统一管理,一个季度能挣近6000元,每个月在生产厂区的务工费又能拿到2000多元,日子越过越好了。”刘四梅说,以后我们守着这些古茶树,就是摇钱树,脱贫致富的梦想就一定会实现。
眼下,整个生产厂区面积达7000亩,共有近20余名贫困户在里面打工,村民们感受到了发展茶叶产业实实在在的收益。
“目前,我们有绿茶、红茶、白茶三大类近十种茶产品,已经和贵阳、上海、深圳一些实体店达成合作进行茶叶销售,下一步,我们将运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茶叶成品产量,让更多的村民参与进来,共同致富。”提及下一步发展规划,金毅信心满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高伟 编辑:何菲菲 尹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