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建强攻坚指挥体系促脱贫攻坚
为激发基层一线干部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热情,充分发挥脱贫攻坚指挥体系总动员作用,花溪区以加强农村基层党建提升组织力为重点,围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不断创新党建与脱贫攻坚工作内容形式与方法手段,从队伍建设、经济提升、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将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力量向脱贫攻坚集中、政策向脱贫攻坚倾斜,着力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展现使命的担当和工作的作为。
聚焦基层基础,破解堡垒孱弱问题。选树70余个基层党建示范点,通过以点带面,打造一批叫得响、立得住、可推广、能持久的先进党组织典型,推动全区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强化阵地建设,探索推进乡(镇)“6+N”基础设施建设(党建活动中心、食堂、卫生间、淋浴室、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六类基础设施及其他N种基础设施),努力为基层干部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环境。按照“六有”标准和“6+X”功能布局,完善村级党组织阵地和活动场所,每村每年核拨村级组织办公经费、服务群众经费和党员活动经费等共5万元,进一步改善乡(镇)、村级基层干部工作条件。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开展软弱涣散村党组织集中整顿工作,将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受过刑事处罚或有其它劣迹前科被清理出村“两委”队伍的村进行重点排查,确保村干部队伍纯洁。花溪区21个村党组织被纳入软弱涣散村进行集中整顿,通过实施区、乡、村三级联动,及时制定分级领导联系包报制度,建立精准施策集中整顿工作台账,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作为后进村党组织联系人,“一村一策”、精准施策,确保了整顿转化实效。
抓实队伍建设,破解缺人理事问题。创新干部培养模式,有力实现基层党员干部“三跨三培养”,即:跨层级挂职、跨领域兼职、跨区域任职,把创新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创新能人,把党员创新能人培养成党组织书记。积极开展调查研究,采取实地走访、民主测评、个别座谈的方式,对花溪区重点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逐村进行分析研判,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结合研判结果调整2名村党支部书记,从乡镇机关下派8名干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选派29名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进一步充实村党支部班子力量。以乡(镇)、街道党(工)委“月查季考”方式,强化村干部履职考核。在全面推行“坐班制”的基础上,严格将村干部的考核情况与绩效发放挂钩,对村干部存在组织建设工作、脱贫攻坚工作等不履职的情况扣发或停发工作报酬,倒逼村干部努力干事、积极办事,通过抓实管理考核工作,助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以乡(镇)、街道党(工)委为主体,通过选育一批、发现一批、回引一批等方式,鼓励优秀知识青年、乡土人才、致富能手进入村干部队伍,建立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信息库,为村干部选拔提供更多源头活水,目前,花溪区共储备村级后备干部313人。率先在全市建立完善村(居)“两委”候选人联审机制,把好村干部“入口关”,对集中换届、届中补选及拟任命的村(居)“两委”班子成员人选资格条件进行区级联审,明确审查单位工作职责,坚持政治标准,确保能够真正选举出符合条件、群众公认的村(居)干部,坚决把不符合条件的人挡在门外。
突出激励关怀,破解干劲不足问题。为进一步激励村干部干事创业,将村干部报酬从1000多元提高到3100元至4500元不等;村党组织书记每月报酬按高于村委会主任100元标准执行,进一步强化村党组织书记的“主心骨”作用。按照市级“1+1”文件要求,印发《关于进一步提高村干部报酬和村办公经费的实施意见》,从培养使用、表彰激励、待遇保障、人文关怀等方面对村干部和村办公经费进行明确,结合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对125名长期奋战在基层一线干部和49名离任村干部进行走访慰问,进一步鲜明了注重基层、突出实干实绩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激励完善保障机制。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工作中,及时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其正面导向作用。2019年,表彰“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30名、“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20名。大力宣传脱贫攻坚的先进事迹,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抓实经济发展,破解产业匮乏问题。为调动贫困村经济发展积极性,转变贫困户“越穷越受益”、“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惰性思想,努力帮助贫困村创办自身“造血”的集体经济实体,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花溪区推广运用“平台公司+社会经营主体+合作社+农户”等五种经营模式,全区122个行政村全部建立“村社合一”合作社,推动久安现代高效茶叶示范园区、马铃千亩坝区高标准蔬菜基地项目、青黔现代观光休闲农旅一体化示范园区加快发展。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培育本土农业企业,分别在青岩镇、燕楼镇、久安乡、黔陶乡、孟关乡、石板镇实施食用菌、茶叶和中药材种植项目等,带领群众实现增收。( 编辑:何菲菲 尹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