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织锦绣 绿色谱华章——花溪区全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绿浪翻滚,秀色满眼。
行走在美丽花溪的阡陌山野,那模糊了四季变迁的绿,总是让人迷醉。蓝天白云下的村落与古老森林、特色梯田、高山溪流、农耕田园交相辉映、融为一体。
这就是今天的花溪,美得张扬,活力四射。
引进中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等生态、绿色、高新企业,折射转型升级的理念攀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保护修复,浓缩着全域护水的生动掠影;加快天河潭喀斯特地貌休闲度假养生地、恒大文化旅游城等生态休闲旅游产业项目建设,为全区带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花溪区青岩古镇全景图。孙操 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好则发展好。近年来,花溪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系列重要部署和指示要求,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坚定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以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目标,坚定铁的决心、铁的作风、铁的举措,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的“六全”模式助推全区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先后荣获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等荣誉称号,实现生态文明高水平建设的同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体”初具雏形,到经济发展与生态质量的良性互动,再到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干净、城乡更美丽的花溪图景正徐徐展开。
健全机制 全链条压实生态责任
“绿色”,这个代表勃勃生机、令人向往的美好词语,是花溪区最耀眼的色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已渐入人心。绿色发展的理念也正在花溪大地上付诸实践,呈现出神形兼备、丰盈充实的全域化格局,引领花溪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为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到实处,花溪区将“生态立区”战略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印发《花溪区关于全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花溪十大行动的实施意见》,编制《花溪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花溪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2020—2035年)》,调整了区域生产空间,优化了城镇生活空间,提升了绿色生态空间。
同时成立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制定《花溪区领导干部履行环境保护职责工作制度》、《花溪区环境保护履职年度报告制度》,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机制。区委常委会会议、区政府常务会议、区长办公会议定期或不定期研究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区政府各部门、各乡(镇)、社区充分履行行业主管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高效推进各自行业、各自辖区的生态保护工作,群众关心环保的热情空前高涨。
“绿色低碳 全面小康”低碳生活进社区主题活动在花溪区举行。孙操 摄
一步一履中,牵动的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考。围绕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花溪区精心设计、高效统筹,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激发内生动力,逐步构筑起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堡垒”。
从完善投入、管护、运营、责任和考核奖惩机制入手,花溪区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创新“一把扫帚扫到底”的管护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运营机制,健全完善“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责任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推动生态改善常态化、长效化,不断开创生态家园、美丽花溪建设新局面。
绿水青山,在崭新的生态理念指引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目前,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8.38%,空气质量优良率95.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9.5%;2019年,全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地表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10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单位GDP综合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均控制在国家和省、市要求以内,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土壤环境质量安全可控,截至10月,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为98.6%,同比2018年同期上升了3个百分点,PM2.5等六项污染物平均浓度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完成环保督察整改任务,环境空气质量在12个区县市排第5位,继续保持优良并呈现稳中向好态势;2019年11月,花溪区成功获批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环境就是民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花溪区全区干部群众铭记于心、躬践于行,正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发展新路。
“绿色低碳 全面小康”低碳生活进社区主题活动在花溪区举行。孙操 摄
打防并举 全流程强化生态执法
雨后的花溪,夹杂着潮湿与泥土芬芳的清新自然之气扑鼻而来,宽阔整洁的道路被雨水冲刷得一尘不染,绿树成荫,繁花相映。这座旅游之都,正以其“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焕发出勃勃生机。
近年来,花溪区举全区之力,围绕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结合实际,打响了“五场”战役。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以治理PM10、PM2.5为重点,开展城市扬尘、餐饮油烟、工业企业、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攻坚,强化重污染燃料管理;建立考核制度,加大巡查督查力度,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大力推广绿色交通、倡导低碳出行;环境空气综合指数、PM10浓度、PM2.5浓度总体呈下降趋势,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以来,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8%以上。
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制定《花溪区碧水保护行动方案》《花溪区河长制工作方案》,严格落实“河长制”,每月一监测、每月一上报,常态化抓好河流和乡镇集中式水源地水质监测工作,防治饮用水源污染,改善水质,保证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确保饮用水源安全。开展南明河花溪段综合治理,实施花溪河清淤、污水收集系统改造等工程。加强花溪区周边污染源监管,持续推进第三方监管工作,借力环保志愿者、民间河长、环境公益组织,全方位对辖区环境情况进行监管,推动水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花溪中电环保发电有限公司厂区。郑强 摄
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继续全面落实《土十条》相关工作,持续加大对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建立健全土壤污染监测体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严控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制定印发了《花溪区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贵阳市花溪区(含经开区)畜禽养殖禁养区优化调整方案》,突出抓好种养殖业特别是规模化畜禽养殖、养殖大户的污染防治。
打好固废治理攻坚战。建成投运花溪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置项目,启动浪风关非正规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管理、固体废弃物以及重金属污染防治整治工作,建立问题台账,边发现边整改,对于能利用的采取多种方式回收利用,不断提高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加强部门联动,加大对固体废物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跨界转移、倾倒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辖区涉危企业的指导及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执行情况管理,确保危险废物100%安全处置。
打好乡村环境整治攻坚战。以农村污水治理为重点,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发展。围绕千村整治·百村示范整治任务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目标,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目前,已完成黔陶乡黔陶村和久安乡久安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任务。以农村垃圾治理为抓手,推动农村环境质量逐步提高。2019年以来,以乡村垃圾整治为抓手,配合做好全域文化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帮助石板镇花鱼井村、久安乡雪厂村、久安村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其中,设置采购移动式垃圾斗50余个,双筒式果皮箱200余个。
不仅如此,花溪区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造福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花溪区关闭了区内全部煤炭工厂,在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花溪区关停了区内全部煤炭企业,取缔“地条钢”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制定现代服务业、现代新型农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和大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成功申报孟关汽车贸易城现代商贸物流集聚区等4个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建成久安高效茶叶、青黔农旅一体、燕马蔬菜保供三大省级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投运花溪云顶风能发电场,燕楼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环保发电项目,泰邦生物、星天电缆等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50余家。
为形成生态文明执法高压态势,花溪区还开展了“散乱污”企业专项执法行动、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巡查、挥发性有机物污染专项执法行动、“守护多彩贵州 严打环境犯罪”2018——2020执法专项行动。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依靠制度保护环境资源、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文明。
中建科技贵州分公司技术工人操作自动化生产线。魏星 摄
天更蓝了,地更绿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绿色幸福感”明显增强……一座城市的气质,在生态文明的浸润和渗透下,焕然一新。
守正创新 全领域厚植生态文化
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是顺应广大群众期盼的良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直以来,花溪区充分认识培育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宣传,倡导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
7月2日,由省生态环境厅主办,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协办的“绿色低碳·全面小康”低碳生活进社区主题活动在花溪区正式启动。
活动中,群众志愿者以舞蹈、剪纸作品展示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以低碳生活为主题的文艺汇演,通过有奖问答形式向公众普及了低碳节能方面的知识。同时沿街巡游发放低碳知识宣传资料,宣讲绿色低碳知识,帮助现场群众了解和关注生态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引导公众逐步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养成绿色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观念。
近年来,为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增强全社会生态伦理、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意识,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花溪区坚持弘扬和发展并重,激发全区生态文化新动能和创新发展活力。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重要节日为载体,依托道德讲堂、乡村学校少年宫、公益广告等阵地,切实抓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建成孔学堂学府文化高地、十里河滩生态文化教育基地、贵阳中电环保发电厂生态科普基地、贵阳市首个以生态为主题的专题性城市展馆—贵阳市生态科普馆。开展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巡讲巡演,用合唱、相声、舞蹈、小品等多种形式弘扬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功打造以十里河滩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久安乡“黑色”变“绿色”“煤乡”变“茶乡”的生态发展典型案例获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宣传报道。组织全区18个乡(镇、社区)、122个村(居)开展系列生态品牌创建活动,其中,5个乡镇获省级生态乡镇命名,50个行政村获省市级生态村,5个社区获生态文明绿色社区,青岩镇龙井村获全国第四批“美丽宜居村庄”,高坡乡扰绕村获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
花溪区九龙山茶园。郑强 摄
今后,花溪区还将继续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制度,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构建属地政府、主管部门、主体企业“三位一体”的责任制度。加强全区环境监管执法信息化系统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污染源基础信息库和智慧化的环境执法监管平台,积极推进自动监控、无人机、地图GIS等技术监控手段运用。建立“区、镇、村”三级联动的网格化环境执法机制,提升环境执法装备水平。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交叉执法。加强宣传培训,不断强化全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齐抓共管生态环保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
地载万物,万物共生。花溪人民将主动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定不移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让山水“颜值”更高,让大地“气质”更佳,让自然与人文美美与共,让高原明珠更加珍贵,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招牌”,不断锦上添花。(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高伟 编辑:何菲菲 尹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