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场馆名录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重点领域公开 > 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场馆名录

发布时间:2023-12-11 09:51:21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贵阳市花溪区图书馆

贵阳市花溪区图书馆建于1981年,1994年至2023年先后六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三级图书馆。目前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图书馆分馆17个,城市主题书房2个。

每周开馆时间在56小时以上,周六、周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开馆,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现有歌德电子借阅机3台,24小时智能借阅机2台(一台在区政府一楼中庭,一台在图书馆大门口)。为进一步推进公益性事业发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现有“春夏秋冬·四季寻芳”“暑期阅读季”“阅行花溪”等多个原创特色阅读品牌,同时利用花溪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站发布活动推文及数字资源推广,线上线下活动不间断,活动形式精彩纷呈。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周五对各图书分馆、流动图书室集体借书及业务指导)

机构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贵筑路13号

联系电话:0851-83867623

国家法定节假日根据实时通知调整开馆时间。

花溪区文化馆

贵阳市花溪区文化馆建于1949年11月,属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隶属于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是组织辅导全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是花溪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2012年被中国文化学会评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花溪区文化馆现有馆舍建筑面积860㎡,设有多功能厅、排练厅、音乐教室、棋牌室、书画室等共计6间,办公室8间,全馆设有4个部室,:行政办公室、文艺部、培训部、创研部。

贵阳市花溪区文化馆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不断探索文化惠民的新途径,大力倡导文化服务均等化,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交流;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组织并指导群众文艺创作;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推进并逐步完善全区总分馆制建设,搭建文化馆线上数字服务应用平台,形成总馆与分馆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指导下一级文化站工作,为下一级文化站培训业务人才,配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服务本地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工作。满足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贵阳市花溪区图书馆

贵阳市花溪区图书馆建于1981年,1994年至2023年先后六次被国家文化部评为三级图书馆。目前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设立图书馆分馆17个,城市主题书房2个。

每周开馆时间在56小时以上,周六、周日及国家法定节假日正常开馆,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现有歌德电子借阅机3台,24小时智能借阅机2台(一台在区政府一楼中庭,一台在图书馆大门口)。为进一步推进公益性事业发展,更好地为读者服务,现有“春夏秋冬·四季寻芳”“暑期阅读季”“阅行花溪”等多个原创特色阅读品牌,同时利用花溪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和网站发布活动推文及数字资源推广,线上线下活动不间断,活动形式精彩纷呈。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9:00-17:00(周五对各图书分馆、流动图书室集体借书及业务指导)

机构地址:贵阳市花溪区贵筑路13号

联系电话:0851-83867623

国家法定节假日根据实时通知调整开馆时间。

花溪区文化馆

贵阳市花溪区文化馆建于1949年11月,属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隶属于花溪区文体广电旅游局,是组织辅导全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综合性文化事业单位,是花溪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阵地。2011年被国家文化部评为“国家二级文化馆”,2012年被中国文化学会评为“全国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先进单位”。花溪区文化馆现有馆舍建筑面积860㎡,设有多功能厅、排练厅、音乐教室、棋牌室、书画室等共计6间,办公室8间,全馆设有4个部室,即:行政办公室、文艺部、培训部、创研部。

贵阳市花溪区文化馆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要求,不断探索文化惠民的新途径,大力倡导文化服务均等化,组织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交流;指导群众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辅导和培训群众文艺骨干;组织并指导群众文艺创作;收集、整理、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展示、宣传活动,指导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推进并逐步完善全区总分馆制建设,搭建文化馆线上数字服务应用平台,形成总馆与分馆线上线下互动结合的文化馆数字文化服务新模式,实现文化资源共享;指导下一级文化站工作,为下一级文化站培训业务人才,配送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服务本地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文化工作。满足全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高群众文化素质,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