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银锤敲响乡村振兴金锣鼓——记贵州省劳动模范张谨的非遗传承与共富之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乡村振兴

小银锤敲响乡村振兴金锣鼓——记贵州省劳动模范张谨的非遗传承与共富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15 07:10:04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春夏之交,在青岩古镇的晨雾中传来清脆的錾刻声,这声音的主人,正是苗族银匠张谨,刚刚捧回贵州省劳动模范的荣誉证书。这位从乡村教师到非遗传承人,从一人坚守到带动千人就业,这位苗族女子用二十年时光,将一把祖传银锤锻造成乡村振兴的“金钥匙”,让千年苗族银饰在新时代焕发璀璨光芒。

打破传统:女教师的“叛逆”转身

“叮!”今年“五一”刚过,在龙井村张谨劳模创新工作室里,银锤与錾子的碰撞声比往常更清亮,正在指导学员的张谨抚摸着新获的奖章,记忆也同时回到21年前那个飘着冻雨的下午。

当时还是乡村教师的她,在家访时目睹留守老人劈开打银的老木墩子。“没人学这个了,留着占地方……”老人颤抖的声音,刺破了张谨心底的遗憾。更让她揪心的是美术课上,孩子们用稚嫩笔触画出的“绿皮火车”——那是父母归家的唯一期盼。

2004年春天,22岁的张谨做出惊动苗寨的决定,辞去教师,传承银饰技艺。“女娃打银?老祖宗的规矩不能破!”面对质疑,她指着留守儿童画作反问父亲:“如果传统丢了,孩子们还找得到回家的路吗?”说到动情处,她还拿出自己收集的留守儿童画作,父亲看着画,沉默了很久。最终,父亲颤抖着打开尘封的工具箱,苗族银匠世家的技艺传承史,就此翻开了新篇章。

千锤百炼:银片上的文化突围

学艺的那些日子,张谨在滚烫银水与冰冷月光间穿梭。为观察花瓣形态,她在院里种满鲜花;为还原图腾神韵,她翻烂了多本苗族古歌典籍。四年间,30余类传统器型的制作秘技,连同手臂上的烫疤,都成了她的“毕业证书”。

2008年,带着乡亲们凑的老银器,张谨在青岩古镇租下不足12平方米的小店。传统银饰遇冷让她明白,千年技艺要新生,必须与时代对话。她将苗家龙纹化作简约流线,让凤羽纹与现代珠宝交融,当首件《银凤冠》斩获“金菊奖”银奖时,游客们惊叹:“原来苗族银饰可以这么时尚!”

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布依刺绣、苗绣、马尾绣银镯、牛头吊坠等产品,广受消费者青睐,变身都市爆款;“黄小西吃晚饭”系列文创卖爆10余省市。但最让张谨骄傲的,不是“销量榜”,而是上千人的灵活就业问题。

“以前总想着出去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月入四千多元。”曾经的留守妇女宋小红,如今是工作室里的一名技师。在张谨打造的“非遗共富链”上,像宋小红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

初心如银:锤声里的时代答卷

“每件银饰都是会说话的文化密码。”已成为省级工艺大师的张谨,仍保持着清晨第一个到工作室的习惯。在她的工作室里的墙面上挂满了照片,有老人打银时专注的神情,有妇女们拿到第一份手工报酬时的笑脸,有孩子们戴着银饰在节日里欢快跳舞的场景。这些照片,是她近二十年匠心之路的最好见证。

这样一位苗族党员把非遗传承变成了一场立体实践,借助“劳模工匠上讲堂”等活动平台,带着银绣文化走进街道、社区、学校、留学生课堂等,并通过举办非遗讲座,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贵州银绣文化,让古老图腾化身民族团结的“文化使者”。

【记者手记】二十年光阴,张谨用一把银锤敲开三重门: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桎梏,闯出“非遗+时尚”的产业新路,叩开“文化赋能”的共富之门。当叮咚锤音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我们看见的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个共产党员用匠心书写的时代答卷。(融媒记者:蒋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