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议事厅】李汉宇委员: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力度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是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之一。搬得出的问题基本解决后,能否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则是当前工作重点,也是检验易地扶贫搬迁最终效果的关键。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贵州省工商联主席李汉宇聚焦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他认为,“随着易地扶贫搬迁点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深入,公共服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应高度重视并及时解决。”
李汉宇指出,当前搬迁社区存在因人口增加导致住房难、公共设施维护、公共服务场所运行难等问题。与此同时,搬迁群众对进一步完善功能配套设施、发展社区集体经济的需求也十分迫切。为此,他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政策的调查研究力度——
组织相关部门、专家,深入各类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展更有深度的专项调研,更全面、精准、细致地掌握当前易地扶贫搬迁最新情况,结合实际,及时出台可执行、可落地、能实施的扶持政策。
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资金支持力度——
在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就业、住房保障等专项转移支付分配过程中,向搬迁安置人数较多、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较大的地方倾斜,促进地方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将易地扶贫搬迁公共维修资金需求列入中央转移支付项目,细化科目内容,有效解决公共设施的维修费用和物业管理、公共服务中心的运行费用。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合理提升地方政府承担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财力水平。
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政策支持力度——
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以工代赈的投入力度,支持配套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后续产业提升完善。加强安置区人员配备和机构设置,在配置人员编制上予以重点倾斜。加大安置区从事教育、医疗等人员评定中高级职称等专业技术岗位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效加强东西部协作力度,结合东部省份优势,因省施策,精准高效促进搬迁社区群众就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