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金色稻浪“铁牛”奔 颗粒归仓谷香浓
丰收旺季,秋阳杲杲,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的稻田披上了灿烂的金装。连绵的稻浪随风起伏,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与泥土的气息交织在一起。
“突突突……”稻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来回驰骋,割刀将饱满的稻穗齐根“吞”入,在机腹内完成脱粒、分离、清选,随即倾倒在农户准备好的运输车里。

机器轰鸣声,奏响了秋收的丰收乐章。
田埂上,村民陈明玉的目光紧跟着这个干活利索的“大家伙”,脸上洋溢着喜悦,“我家这三亩地,眼看就快收完了,这要在以前,一家老小上阵也得忙活好几天,现在机器操作真是快。”
话音未落,他已拿起镰刀,走进已收割大半的田里,仔细清理机器难以覆盖的田边地角和遗漏的稻株。“机器能干大面,咱就收拾好边边角角,一点都不能浪费。”
李明玉过去是村里的种葱大户,聊起如今的种植模式,他打开了话匣子,“一开始我们只种一季水稻,后来在政府鼓励下,大家开始尝试种香葱和生姜,慢慢搞起了‘葱-稻-葱’‘葱-姜-葱’轮作。”

轮作模式下,忙完这茬收割,他还不能休息,得要马不停蹄地松土翻土,为接下来种植香葱做好准备。土地几乎歇不着,而村民的收入也因此水涨船高。“一块地有了双份甚至三份收成,现在每亩地一年算下来,能收入上万元哩!”这实实在在的增收,让李明玉的笑容更加灿烂。
与此同时,收割机队伍的负责人李晓东正忙得不可开交。他大喊着指挥田里的机器操作,一边接着电话联系下一户农户。这个扎根贵州十几年的东北汉子,对这片土地充满了感情,操作起机器来沉稳精准。“我们一共有6台收割机,每年到了季节就组成车队,在花溪的各个乡镇跑,专门帮农户们收粮食。”

李晓东坦言,行走在田间地头,看到了如今农村的很多现实需求。“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留下很多老人和孩子在家,地不种荒了可惜,但真要种,光收割就是一大难题。”
“我们机械化收割,一亩地只需要20多分钟,能帮这些农户解决大问题,我觉得这活儿干得值。”李晓东抹了把汗说道。他的收割机能实现一机多用,通过更换不同的割台,就能轻松收稻谷、收玉米、收油菜,极大地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一台机器全年算下来,能作业2000亩左右,行程排得满满当当。”
马场村稻田间轰鸣的收割机,是花溪区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生动缩影。为保障秋收工作,今年丰收季,花溪区重点围绕“三个到位”做好服务工作。
“目前全区有8家农机合作社、5户农机收割大户,30多台在册登记的收割机。”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农机站站长彭勇刚介绍,在秋收开始前,站里已组织完成全部机具的检修保养,保障机具要到位。

“其次是技术培训要到位。我们组织多场操作技能与安全生产培训,提升机手的规范操作水平。”彭勇刚说:“最后是服务保障要到位,我们会开展‘上门办理农机业务’活动,直接把注册登记、机具审验等服务送到田间地头,确保不耽误农时。”
农机具的高效利用提升了生产效率,弥补了农村劳动力不足的短板。“像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这类设备价格高昂,而花溪的粮油种植仍以散户为主,单个农户难以承担购买成本。”彭勇刚表示,未来花溪区将大力扶持有服务积极性的主体组建合作社,充实他们的机具设备,以社会化服务的形式将先进的农业机械服务送到千家万户,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
夕阳西下,花溪区的稻田里,轰隆作响的收割机依然在不知疲倦地运作;田坎边、马路上、一辆辆满载着新谷的摩托车、农用车排成长龙,缓缓驶向村里的晒坝,宽阔的晒场上,村民们忙碌着,用木耙将金灿灿、湿漉漉的稻谷均匀地铺开,空气中弥漫着醉人的谷香。(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