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曹沧海:匠心筑梦黔中 技术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在贵州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线,一位汉族工程师用技术攻坚诠释工匠精神,用团结协作凝聚奋进力量,成为促进民族地区产业振兴和民族团结的生动典范。他就是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副主任工程师曹沧海。自2018年入职以来,他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扎根多民族聚居的贵阳市花溪区,以创新驱动发展,以真情促进交融,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9月19日在贵州省第九届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曹沧海荣获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

技术攻坚,为民族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医药产业是花溪区乃至贵州省推动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曹沧海深知,技术突破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引擎,更是带动民族地区产业升级的关键。他潜心钻研,主导或参与超过40项设备改造,荣获2项发明专利和22项实用新型专利,其创新成果显著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承担《中药制剂全流程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这一重大项目中,曹沧海带领团队大胆融合“互联网+智能制造”技术,成功突破传统中药生产工艺的瓶颈,建成了先进的智能制造示范车间。这一项目不仅荣获“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铜奖,更为传统中药产业插上了智能化的翅膀,有力助推了民族医药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在智能仓储运维管理方面,他带领团队自主维护价值高达1000万元的立体智能库,通过精细化管理与技术优化,7年间维护费用仅支出20万元,并成功通过技术改造增加仓容、提升效率,实现了年发货金额超10亿元的目标,为保障药品供应链的稳定畅通作出了突出贡献。

团结共进,培育多民族技术人才梯队
作为生产部的技术骨干,曹沧海始终坚信,民族团结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他所处的团队由多个民族员工组成,他始终坚持一视同仁,毫无保留地发挥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开展“传帮带”,致力于培养一支涵盖各民族、懂技术、善创新的业务骨干队伍。
面对亚克力药瓶生产线老旧设备与新瓶型不适配的难题,曹沧海组织攻坚小组,与各族同事昼夜钻研、反复试验,最终发明了瓶盖姿态矫正机构和旋紧装置,使生产线产量提升了3倍以上,同时减少用工3人,每年节约成本约20万元。他还巧妙利用3D打印技术,自制替代昂贵的进口设备配件,将单对配件成本从6600元大幅降至20元,并手把手地将相关操作技巧传授给各族同事,让“小改小革”和协同创新成为团队的工作常态,使工匠精神在各族员工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匠心报国,以实干实效促进交融发展
曹沧海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技术突破和成本节约上,更体现在对企业反哺地方、促进民族地区融合发展的支持上。他主导的《真空上料控制器自制替代》项目,成功突破了原厂家的技术封锁,单台设备节约成本11529元。据统计,其多项技术革新累计为企业节省采购费用达数百万元,这些节省的资金得以更多地投入到当地的公益活动和产业升级中,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此外,他研发的视觉检测系统、智能分页投放系统等,不仅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更严格保障了药品质量安全,守护了民族药业的金字招牌。
曹沧海用实干与担当,完美诠释了新时代工程师的工匠精神与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赤子情怀。他在技术领域深耕不辍,为企业发展和民族地区产业振兴赋能;他在团队建设中凝心聚力,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设桥梁,是当之无愧的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融媒记者:蒋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