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巧解处理难题 秸秆综合利用率突破90%
曾经“一烧了之”的秸秆,如今在花溪区正变废为宝。近年来,花溪区通过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与技术赋能,成功推广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五料化”综合利用模式,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22年的89.18%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90.97%。
秸秆科学还田是这项工作的“重头戏”。为了让科学还田落地生根、取得实效,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多措并举,以提升综合利用率为核心,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改善了城乡环境空气质量,同时降低了森林火灾风险,推动了区域绿色发展。

技术示范 让秸秆收储“高效又轻松”
结合全区实际,花溪区已制定印发了《花溪区2025年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方案》,并积极探索建立高效的农田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机制。在田间地头,区农业农村局组织技术人员对周边农户及农业企业开展秸秆机械化收储现场示范。
走在花溪的田间地头,技术处理秸秆的场景随处可见:农户配备了新型打捆功能的联合收割机在完成粮食收割脱粒后,能自动进行秸秆粉碎、喷洒饲料菌剂并最终将其压缩成整齐的草捆。
在鼓励机械化作业上发力。用好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行“应补尽补、优机优补”,鼓励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充分配置秸秆还田所需农机,并依托农业社会化服务、粮油单产提升等项目,在作物收割的同时,同步实施粉碎深翻还田等秸秆综合利用措施。

这样的举措不仅减少了传统收割过程中秸秆抛洒带来的损耗,更为后续的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利用提供了极大便利。据悉,花溪区预计今年农作物机收面积将达7万亩(次)以上,通过此类新型农机的推广应用,将有力推动秸秆粉碎还田,确保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
科技培训 为综合利用注入智慧动能
技术落地,宣传先行。花溪区通过制定年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方案,依托技术培训、集中宣传、入户走访等多种形式,全面指导各乡(镇、街道)开展相关工作,并着力引导农户增强综合利用的主动意识。
2025年以来,该区组织各涉及乡(镇、街道)开展集中技术培训3次,对秸秆综合利用、农事用火、集中烧除等工作再安排再部署,鼓励乡镇结合“肥料化”、“饲料化”等“五料化”方式,全面提升秸秆综合利用的成效。

同时,在培育利用主体上发力。通过积极争取各部门支持,加大秸秆综合利用资金投入,持续培育利用主体。2024年以来。争取市级以上资金共计64.6万余元,完成秸秆综合利用社会化服务队伍建立1支、秸秆收储利用示范点建设1个、整村全域全量秸秆回收利用试点建设2个,其中完成腐熟还田技术推广5409亩(次)、秸秆综合利用3198.3吨。
广泛宣传 让生态理念“深入人心”
为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秸秆综合利用的浓厚氛围,花溪区通过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发放宣传单等传统方式与微信、短信等新媒体平台相结合,发起全方位的宣传攻势。截至目前,已开展专项技术宣传4次,累计发放宣传单2000余份。

同时,针对少数无法实现综合利用的情况,制定《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加强春耕生产期间农事用火管控及秸秆综合利用的工作通知》、《花溪区规范野外农事用火实施方案》、《花溪区农业农村局关于建立森林防灭火及农事用火监管相关机制的通知》等文件,加强对秸秆焚烧巡查,严格按照“三烧三不烧”的原则进行监管,科学设置焚烧区域、科学组织焚烧,确保全过程安全可控。
系列宣传科普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农民认识到,焚烧秸秆不仅会导致有机肥源的流失浪费,更会造成大气污染,影响自身生存环境,从而指导广大农民转向科学、合理地综合利用秸秆,将其用于培肥地力,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