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花溪·桃李芬芳 | 韦文敏:二十二载耕“田垄” 静听生命拔节声
在花溪区实验中学,历史教师韦文敏被学生们亲切地唤作“韦姐”。自2003年踏上讲台,二十二年来,她将教室视作“田垄”,把学生看作“幼苗”,甘做一名默默耕耘的“园丁”,用水族人的坚韧与智慧,静候每一朵花开的动人声响。

以德立教温暖守护成长路
“师德”在韦文敏的教育实践中,是融入日常的细微行动。2023年9月,她接手了初三培优班。面对这群成绩优异却情绪敏感的学生,她只说了一句话:“历史从无‘不可能’,只有‘敢担当’。”
从此,她的作息与毕业班同步。晨曦中,她已在教室门口关注每个学生的早读状态;课间,她不是被学生围着解答难题,就是主动找情绪低落的学生谈心。一次模拟考后,一名女生因失利痛哭,韦文敏轻拍她的背说:“司马迁写《史记》用了13年,比你读书时间还长。他受重创都没停笔,你这点波动算什么?”这番话让女生重拾信心,最终考入贵阳一中。家长感激地表示:“是韦老师的历史故事,让孩子学会了‘沉下心’。”
夜幕降临,她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批改完作业,她还要逐一致电家长,从学习状态到家庭教育建议,细致入微。今年中考,她的班级成绩优异,更有学生斩获全市裸分第二名、经开区第一名。当曾经焦虑的学生笑着说“尽力就好”,当看到学生模仿她讲历史故事为同学打气,韦文敏深感一切付出都值得:“教师的‘德’,是用真心换真心‘带’出来的。”
以业精教让历史照进现实
“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长流水。”这是韦文敏22年坚守的信条。在她口中,枯燥的历史变得生动鲜活:讲商鞅变法,她组织模拟“立木为信”;讲抗日战争,她引入贵州独山战役,让学生感受家国情怀。
她坚持因材施教。对优等生开展“中外同期史对比”拓展;对历史不及格的小张同学,则从其感兴趣的“古代战争故事”入手,布置基础任务,并与班主任每周为他“复盘”。一学期后,小张中考历史取得48分的及格成绩,兴奋地说:“原来历史不是‘天书’!”
为缓解毕业班压力,她创设“历史主题加油站”。分享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的豁达,引导学生“学会不慌”;让学生写下“给中考后的自己”的信,封存“时光胶囊”,寄语“给未来留个不后悔”。
以研促教携手同行共发光
“农民种地,不仅要种好自己的田,还会把好种子分给邻居。”作为教研组长,韦文敏践行着这一理念。
她常“拉着年轻老师磨课”。新教师觉得“历史时间线难讲”,她就陪着梳理“时间轴+故事线”教法,抠细节、找方法。她组织“历史与生活结合”课题,让学生采访“老贵州”,记录时代变迁。
去年刚入职的杨老师初讲“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时课堂沉闷。韦文敏听后,帮她重新设计教案:用“大唐不夜城”视频导入,让学生扮演“遣唐使”等角色。她们甚至对着镜子练语气、录视频逐帧分析。在悉心指导下,杨老师迅速成长。

二十二载春秋,从青涩到从容,韦文敏始终坚守初心:做让学生“想起就温暖”的老师,让历史“活起来”的老师。未来,她将继续耕耘在这三尺讲台,用爱浇灌,用心守护,静听更多生命拔节、花开有声的美好时刻。(融媒记者:蒋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