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坡乡街上村:红色引领聚民心民族团结促振兴
在贵阳市花溪区北部的高坡苗族乡,坐落着一个名为街上村的美丽村庄。在这片1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个自然村寨错落有致,11个村民组的371户1700名汉、苗等民族群众和睦相处。近年来,街上村党支部以红色美丽村庄建设为契机,将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深度融入乡村发展,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成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典范。

红色基因铸就团结根基
街上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促进民族团结必须筑牢思想根基。该村充分利用全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的宝贵机遇,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让红色基因成为凝聚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
在村庄建设一线,34名党员始终冲锋在前。从道路硬化、赵司河泄洪沟整治,到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建设,党员们不仅带头参与工程建设,更主动化解矛盾纠纷,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他们的实干精神感染着每一位村民,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得到充分彰显。
在文化传承方面,村里着力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精心挖掘“六方井”等红色故事,定期开展红色研学活动。这些举措让村民和来访者深入了解革命历史,增强了各族群众对红色文化的认同。在共同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村民的情感纽带更加牢固,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日益坚实。

特色产业共享发展成果
街上村党支部坚持将产业发展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撑。通过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劳动中增进感情,在共享成果中深化团结。
村里创新推行“1+1”发展模式,成立专业公司重点培育红香米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各族种植能手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解决技术难题,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随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红香米已成为村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同时,村里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引进企业合作开发旅游资源。这一举措,使村集体经济从2023年的20万元增长到2024年的50万元,更让各族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大家共同参与农产品加工、旅游服务等工作,在协作劳动中深化了情谊,共享着发展带来的实惠。

民生改善增进民族情谊
街上村党支部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着力点。通过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村里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提升:道路硬化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均达100%,电力和网络实现全覆盖,村卫生室配备完善,各族群众的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文化设施的建设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了良好条件。农家书屋成为村民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不同民族的村民在这里共同学习、相互交流,既增长了知识,又加深了理解。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让民族团结在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

和谐治理守护团结之花
街上村建立健全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由支部书记杨伦带领的调解委员会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及时化解村民矛盾。近年来,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0% 以上,有效维护了村庄和谐稳定。
村里还通过完善村规民约,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共同培育文明乡风。各族村民在共同维护村庄秩序的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民族团结的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今日的街上村,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交相辉映,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相得益彰。街上村党支部用真情和实干,谱写了一曲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动人乐章,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树立了鲜活样板。(融媒记者:蒋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