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探访花溪“活起来”的古文明复刻艺术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花溪新闻

《半月谈》记者探访花溪“活起来”的古文明复刻艺术

发布时间:2025-06-20 07:29:22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夜郎谷,位于花溪区斗篷山脚的小峡谷里,因着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作品与自然、岁月共生共融,峡谷呈现出神秘奇幻的景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打卡。今年6月《半月谈》内部版第474期,推出《半月谈》记者向定杰对夜郎谷创始人宋培伦老师的访谈,讲述了这位老艺术家历经30年,用石头雕刻出自己梦中的夜郎的故事。

原文如下:

夜郎,一个相传曾存在于西南地区数百年的蛮夷古国,与古楼兰一样,充满神秘色彩。区别于历史视域里的夜郎,贵州民间艺术家宋培伦花费近 30 年时间,用石头雕刻出自己梦中的夜郎。如今,已经基本完工的夜郎谷,不仅打造出一个每年吸引上百万人参观的奇异景点,也创造出一个地方文化图腾的体验场景。

临近花甲找到一生所求

宋培伦从 1957年起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漫画作品。1984年,漫画《也是足球》获中国足球漫画“金章奖”。1986年《面具·脸谱》获第6届布拉格国际舞美展“传统与现代舞台美术结合创新奖”。

宋培伦:我1940年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市,离老家不远的岩壁上有明朝一将军留下的“夜郎古甸”摩崖石刻。听老人说,我们这里就是远古的夜郎国。

家乡的高山顶上多有巨石堆成的石城堡,云雾中好像天上神仙住的地方。农村也常有傩戏表演,当地叫冲傩,木刻面具有鬼有神。儿时的我,认为远古的夜郎就像傩戏演绎的那样。我所建的夜郎谷是自己梦中的夜郎,很大程度上取材于我们的傩文化和远古的一些传说。

1988年,我从贵州艺专雕塑工作室辞职,自我下放到贵阳市花溪区碧云窝布依族村,租村民房子创办碧云画家村,又租村里的水碾房,修复水磨坊、水车等农村非遗物品。随后,我又邀请几十位贵州知名画家,来碧云窝租房搞绘画展室。因此,碧云窝画家村名气大了,来参观的人多了。

像愚公移山一样去建造

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陈履生评价,夜郎谷主人宋培伦的精神力量堪比愚公,他将几乎无用的资源用到极致。今天,走进依山而建的夜郎谷,仿佛置身魔幻世界。穿过大树参天的松林,就是一片怪石林立的石像林,数百尊石像造型奇特,脸谱怪诞夸张,青草和苔藓在石像和石像的周边不修边幅地生长,蛮荒之气扑面而来。

宋培伦:1997年,我租用花溪洛平村一块石头荒坡和一处林地,约300亩,想把这石漠化荒山打造成一个文化艺术公园——夜郎谷。我是和当地村民一同建造这个公园的,他们世代开采石头,以他们用石头建房、筑路的技术为基础,我教他们垒砌夜郎谷的图腾雕塑。

就地捡石挑土,而非用其他东西。因为贵州大部分是喀斯特地形,石头山、石头房、石头路、石头墙独有特色。

夜郎谷目前旅游很火,之所以受欢迎,首先是因为我没把它当成一件商品来做,而是当成一件艺术品来建。我不考虑短期效益,而是打算长期坚持下去。

夜郎谷集聚了几十位非遗传承人、民间艺人在景区摆摊设点。目前,夜郎谷景区内有各类经营站点40余个,其中非遗项目10余个,可提供就业岗位 80 余个。

宋培伦:我今年86岁了,夜郎谷现在由女儿、女婿负责管理。现在的夜郎谷,画展、音乐会等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多。

我建夜郎谷,更想让人和自然人和环境实现天人合一。我经常说,这件作品我只做了一半,另一半让自然、让大地、让历史来完成。很多雕塑都长满了藤蔓,很多脸谱都长满了青苔,它们在大自然间成长、化育……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才能持续。(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