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聚溪 | 姚祖惠:“茶小白”变身“茶行家”
姚祖惠:“茶小白”变身“茶行家”
在花溪区久安乡,曾经乌黑的煤山如今已被郁郁葱葱的茶园取代。这片绿色生机的背后,有一位从“茶小白”成长为“茶行家”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姚祖惠。她凭借对古茶树的执着探索,不仅成功研发出独具特色的红茶工艺,更带动当地村民走上了一条生态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久安乡曾是贵州著名的产煤区,采煤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鼎盛时期,乡内煤窑多达数百家,姚祖惠的家族也曾以采煤为生。然而,随着2006年贵阳市阿哈湖水库水源保护政策的实施,久安乡的煤窑全部关停,当地经济面临转型挑战。
“那时候,大家都在寻找新的出路。”姚祖惠回忆道。她家曾尝试运输行业,但始终未能找到长久之计。直到2012年,她回到家乡,发现久安乡不仅地下有煤,地上还生长着5.4万余株古茶树,其中树龄最长的已达2000年,这些古茶树,成了她眼中的“绿色黄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姚祖惠敏锐地意识到,茶产业或许才是久安乡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她毅然卖掉家当,全身心投入茶叶种植与加工,开启了从“茶小白”到“茶专家”的转型之路。
创业之初,姚祖惠只懂种茶,对制茶几乎一窍不通。她只有两口炒茶锅和一块砖头,甚至连揉捻茶叶的力气都不够,只能用白布包着砖块辅助揉捻。
“种茶容易,制茶难。”姚祖惠坦言。为了掌握红茶制作工艺,她四处求学,向贵州省农科院的专家请教,并反复试验。在一次行业会议上,她品尝到一款名为“久安千年红”的高端红茶,深受震撼。“这款茶工艺精湛,口感独特,我一定要做出这样的茶!”

然而,制茶并非一蹴而就。发酵环节的失败让她初次制茶便损失了20多斤茶青,但她并未气馁。通过长时间投入和反复试错,不断调整温度、湿度和发酵时间,她终于摸索出一套适合久安古茶树的红茶加工工艺。2019年,她凭借这一工艺在贵州省第八届手工制茶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并成功申请专利,注册了“天韵古红”商标。
“喝茶喝到醉,才能找到最迷人的茶香。”姚祖惠笑着说。如今,她的红茶已成为当地特色品牌,深受市场欢迎。
姚祖惠的成功并未止步于个人成就。她深知,只有带动乡亲们一起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2019年,姚祖惠创办的“久安惠成茶叶种植场”被评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她创新采用“工匠大师+农场”模式,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村民种植有机茶叶,并定期举办制茶培训,帮助农户提升技能。 目前,她的茶场已带动周边30余名村民就业。许多留守妇女和老人通过采茶、制茶实现了家门口增收。
此外,姚祖惠还积极探索“茶旅融合”模式,推动“久安·古茶梦乡”康养旅游度假区建设,并带领乡亲们学习电商直播,拓宽销售渠道。“我们要让久安古茶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她信心满满地说。
十二年的坚守,让姚祖惠收获了诸多荣誉:2020年1月,姚祖惠被贵州省人社厅评为2019年“贵州省技术能手”;同年3月,贵阳花溪久安惠成茶叶种植场被贵州省农业农村厅评定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同年11月,姚祖惠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贵州省劳动模范”;2021年、2022年,姚祖惠家庭先后被贵州省妇联、全国妇联评为“五好家庭”;2024年获评花溪区委联系专家。
如今,姚祖惠依然奔走在乡村振兴的第一线。她计划进一步扩大茶园规模,提升茶叶深加工能力,并推动久安茶文化品牌建设。
“一片叶子染绿了青山,也富了乡亲。”姚祖惠说,“我希望未来久安乡不仅能产出好茶,还能成为茶文化体验胜地,让更多人感受到古茶树的魅力。” (融媒记者:文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