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忧居”到“优居”花溪区:创新“四个三”工作法破解城市更新难题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花溪新闻

从“忧居”到“优居”花溪区:创新“四个三”工作法破解城市更新难题

发布时间:2025-05-31 05:33:11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近日,在贵阳市花溪区十和田片区城中村改造现场,塔吊林立的工地上,工人正忙着浇筑安置房主体结构。这个全市首个新开工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预计2026年5月交付。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电线如蛛网、巷道仅容一人的“城市伤疤”。

这样的蜕变正在花溪区7个城中村同步上演。走访中记者发现,花溪区创新“四个三”工作法,以政策、机制、导向、监管为抓手,让城市更新既有速度更有温度。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花溪区思杨路北侧城中村改造项目)

紧盯“三个关键”夯实基础

在项目谋划阶段,花溪区重点抓好政策、资金、群众三个关键环节。在政策方面,力求谋定而动。花溪区深入学习中央、省、市相关政策,积极对接市城更中心、国开行、农发行等机构,精准谋划项目。2024年,该区申报的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中,拆除新建类占比达全市27.25%,成为全市改造户数最多的区域。在资金方面,力求争资争项。花溪区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国债、专债等资金支持,累计获得中央补助资金3.64亿元,正在申报补助资金3.07亿元,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在群众参与方面,力求共商共建。花溪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梳理城中村改造“负面清单”和“正面清单”,聚焦群众反映的消防隐患、断头路、水电不足等问题,针对性制定改造方案,赢得群众广泛支持。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花溪区十和田区域城中村改造项目)

用好"三个机制"提速增效

项目实施阶段,通过创新机制破解建设难题。花溪区建立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的攻坚协调机制,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包保驻点,确保问题及时解决。创新“三色管理”调度机制,倒排工期推进手续办理。7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均在3个月内完成安置房地块规划调整、土地手续及施工许可办理,十和田片区安置房成为全市首个新开工项目。创新“五以促签”(以奖促签、以控促签、以责促签、以情促签、以廉促签)模式,采取“大厅式集中谈判”,实行“四包”(包签约、包选房、包搬家拆除、包安全稳定)责任制,打造透明公正的征收环境,相关经验获贵州改革刊载推广,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

(图为:正在建设中的花溪区新关口寨城中村改造项目)

突出"三个导向"确保品质

在品质成效把控上,坚持目标、需求、系统三个导向。花溪区以“好房子”思维推进安置房建设,精选优质地块建设安置房,严格把控质量,推行“样板引路”。十和田、思杨路北侧安置2个安置房项目已完成总工程量的60%,预计2026年5月交付,其余项目将于同年10月竣工。在建设中,尊重群众意愿,通过坝坝会、“敲门行动”等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在安置房设计、质量、配套等方面充分吸纳民意。目前,全区99%的改造户选择产权调换安置,比例居全市前列。与此同时,花溪区坚持安置房与基础设施“五同步”,配套建设农贸市场、医疗、健身步道等设施,推动城中村从“脏乱差”向“幸福栖居地”转变。

(图为:大厅签约现场)

把牢“三个关口”防范风险

资金管理方面严把三道关口。用好用足中央支持地方推动城中村改造的相关政策,算好成本账、资金账。7个改造项目预计释放3776亩“净地”,土地出让价预计达180.48亿元,可全覆盖开发成本。管好资金流,设立“城中村改造资金专户”,实行封闭运行、穿透式监管,确保专款专用。同时,探索“征收+拿地”“工程+拿地”模式,盘活闲置房源,预计实现土地出让金5.5亿元,为全市提供可借鉴经验。

采访手记:

花溪区的城中村改造工作,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其成功关键在于“四个一”:

管好“一支队伍”。整合部门职能,成立区城市更新事务中心,实现项目谋划、征收、建设一体化推进。

用好“一张清单”。坚持人民至上,以“正负面清单”回应群众关切,赢得广泛支持。

守好“一个标准”。统一政策执行和建设标准,确保改造质量一致、流程规范。

建好“一套机制”。通过县级领导包保、部门联动,破解手续办理慢、征收难等问题,推动项目高效落地。

花溪区的实践表明,城中村改造不仅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抓手,更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民生工程。未来,该区将继续以“四期”为抓手,推动城市面貌焕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记者:蒋义)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