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花溪 | 戴壮强:姚华喜欢莲花寺
姚华喜欢莲花寺
文/戴壮强
姚华喜欢莲花寺,是有他的缘由的。因为清代的洪亮吉抨击时政曾在这里待罪,段玉裁也曾在这里治学。他们既是著名学者,又都在贵州做过官。姚华觉得住在这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这莲花寺,分南北两院,北院为寺,南院为庵。姚华就住在南院。他逐年移种竹木花卉,多次维修房屋。在这里,他有书房兼会客室的“弗堂”和画室兼寝室的“莲花庵”,就连他母亲和儿女们的居室,他都一一取了室名。
姚华在莲花寺里一住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间,当时的青年,有不少到这里来聚会或求学。有人还戏称这里为“小贵州会馆”哩!启功成大书法家后,仍“记得髫年拜弗堂”向姚华请学的情景。姚华的邻人也在《记姚华》的诗中写道:
莲华寺里绿杨阴,
谈画论诗申素襟。
在北京,姚华任过清华学堂教席,任过北京女师校长,任过北京高师和其他大学课务,创办过北京京华美专……
这时的姚华,学识广博,精力充沛,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内容所涉,有文字学、音韵学、戏曲理论、书论画论。同时他还题诗赋词作画,为他人的作品写序题跋等等。中国美术史上称姚华与著名画家陈衡恪最友善,有“陈画姚题”之誉。陈衡恪的遗画集,就是由吴昌硕题写“朽者不朽”为签,姚华手书《朽画集》为序。姚华的仿古绘画和颖拓作品,都是名家争相收藏之品。郑振铎称姚华的仿古绘画是“开后来一大派”,郭沫若赞“茫父颖拓,实古今之奇画也。”颖拓,是姚华的独创。
民国十三年甲子(1924年)四月,姚华与凌直支、陈半丁、王梦白借北平樱姚斜街的贵州会馆举办画会,日本画家小石翠云赴会交流,当时正在北平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赴会演讲。画会盛极一时。五月二十日,梁启超、姚华、梅兰芳为泰戈尔践行。席间,梅兰芳告诉泰戈尔说:“我爱画人物、佛像,曾画过如来、文殊、观音、罗汉像,就得到姚先生的指导。”泰戈尔十分喜欢姚华的画,他将姚华的画带回印度陈列在美术馆中。姚华一有空闲,就用中国的五言诗体改写泰戈尔的诗集《飞鸟集》。姚华不但亲自指导程砚秋,还撮合程砚秋拜梅兰芳为师,使程砚秋也成了著名的京剧演员。
民国十四年,姚华五十诞辰,社会名流、诗人、画家、演员、学生等集会为他祝寿,梁启超、严修、陈叔通、周印昆等都为他写了祝寿诗。
民国十五年五月十七日,姚华患脑溢血重症。治愈后虽落下半身不遂,他仍然强行锻炼,并投入创作。他把病中所作的书画奉赠严修老师。严修收到后,于七月十一日复信说:“手教及画扇奉到,欢慰无量 !”并说“急盼”姚华自号姚风的《风画集》“观成”。最后还赋诗《戏简茫父》:
自号姚风众莫疑,
声光要与古人期。
姚用广孝名凝式,
便一人兼两少师。
就在这一年的夏天,晚辈诗人徐志摩去莲花寺看望姚华。
姚华告诉志摩说:“病是好了,只是只有半边身子是活的了。”
徐志摩说:“既然如此,你还要劳着画画吗 ?”姚华使着贵州腔大声说:“要吃饭没法子呀!”
民国十七年戊辰(1928年),北伐成功,国民党一统北方。交通部长王伯群一到北平,首先就去拜望老师姚华。王伯群少时在兴义向姚华“朝夕请业。”姚华留学日本,又写信鼓励他出去。于是,王伯群“尚得追随海外”,也才有机会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所以“伯群岁时北行,必敬问起居”。
王伯群提请老师自定诗文论著编辑成册,并在南京组织人力为姚华编纂,交中华书局出版,命名《弗堂类稿》,并为之写序。民国十九年庚午(1930年)五月八日,根在贵州大将山下这块土地的中华文化名人姚华,在北平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本文选自花溪长篇史话集《大将山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