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花溪 | 戴壮强:打铜寨是姚华家在贵州的根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花溪新闻

晨读花溪 | 戴壮强:打铜寨是姚华家在贵州的根

发布时间:2025-05-20 07:08:23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打铜寨是姚华家在贵州的根

文/戴壮强

大将山西北面的石板哨出去不远,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名叫长鲊河。河边有个打铜寨。阮姓和姚姓是打铜寨中的主要住户。清末民初,享誉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其祖父姚廷辅就是从这里出去的。姚华家在贵州的根,就是在这打铜寨。

姚姓的族望在浙江吴兴,分支入江西抚州。打铜寨姚姓的入黔祖,是抚州的姚姓第五代孙姚士进。清乾隆年间,姚士进带着叶氏夫人“避难”入黔,一来就住在打铜寨,以耕耘为本

在打铜寨,一晃就是几代人。到了清道光初年,姚士进的第四代孙,也就是姚华的祖父姚廷辅,走出打铜寨,到县城贵阳谋生。在贵阳,他住在福德街(即黄家巷)。道光二十二年壬寅(1842年)冬月,姚华的父亲姚源清,就出生在贵阳福德街。

姚华的父亲姚源清,字澄海,童年帮助家里耕作,后帮人看管菜园果园,稍大点以后,兼做生意。姚华的生母姓费,镇宁人,因乡间战乱,从死人堆中逃生,与祖母相依为命,后由人带到贵阳嫁给姚源清为妻。

清光绪二年丙子(1876年)四月二十六日,姚华出世了,取名姚学礼,后改名为姚华,字一鄂,在学古书院读书时,同窗刘培良赠号为茫茫。姚华四十岁后自书为茫父,人称弗堂先生。

姚源清三十五岁才得子,对姚华十分珍爱,十岁时,才延师于家课读。姚华天资聪慧,攻读刻苦,从小目诵心记《说文》,钻研文字学,又向艾畅先生习骈俪文。“善撰四六,无不用典。”

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天津人严修出任贵州学政。严修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人,他舍得花钱办教育,不但在贵阳创办学古书院,选拔人才就读培养,而且还发给学生每人每月四两白银作“膏火”费,使得很多家里贫寒而又有才华的年轻人能得到继续深造,为贵州的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这时的姚华已有家室,有子有女,老幼一家近十口人,仅靠小小杂货店维持生计。他想深造,欲进维艰,幸得膏火费,自己食用外还可接济家庭生活,才得以继续深造。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姚华受聘出任兴义笔山书院山长。为了进京准备应试,同年腊月下旬,他离开了家。除夕前一日,他夜过施秉县最为险要的驿道时,觉得年关离家,冒严寒历险道,前途迷茫,于是作了一首全仄全平的《夜行扁桥道中》:

晚岁薄日影易没,

风吹余曛冥无存。

路出草标一线白,

天粘山痕千峰昏。

幂幂树黑认野庙,

星星灯红摇疏村。

不辨驿站哪处是,

惟闻溪声喧潺湲。

夜间山峰昏黑,小路像条很细的白线,姚华是在摸索挣扎中前进。好在这次进京,不像上次名落孙山,终于中了光绪三十年甲辰科进士。这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科。不久,姚华东渡日本,进入日本法政学院,兼学银行专业。

在日本,他结识了范源濂、陈叔通、周大烈等人。他抱着“志学能藏用,图艰欲济时”的理想,在日本埋头刻苦治学。光绪三十三年丁未(1907年)秋,姚华学成回国,在清廷工部任职,后调邮传部。

姚华在中进士前,是寄寓北京城南的烂缦胡同莲花寺。从日本回国后,他仍然在莲花寺居住。他实在太喜欢莲花寺这个地方了。

——本文选自花溪长篇史话集《大将山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