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花溪 | 黄依莉:周奎:雅颂风骨 家训永传
周奎:雅颂风骨 家训永传
文\黄依莉
周奎(1742—1820),字照域,清代贵州贵筑柏杨寨(今花溪区溪北街道办事处吉林村)人。
周奎生于乾隆七年(1742)。其七世祖周允新,在明代万历中期曾任职四川北道,致仕后由毕节七星关迁到花溪柏杨寨。书香门第的周家,在周奎的祖父时已家道中落,父亲周永思曾在乾隆九年(1744)中举。然而在周奎14岁时,父亲突然去世,家庭陷入赤贫。周奎常背着弟妹劳作,他始终记得父亲“忍苦力,不可废读”的教导,一有闲暇便取书课读于田垄之间。周奎的母亲艰难操持一家人的生活,不得片刻歇息,但对读书一事日日上心。有一次,母亲对周奎说:“吾家贫苦若是,世人有富贵,人何修得之?”周奎以《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也不改其乐”的例子回答母亲。母亲宽慰地笑道:“儿能如是,吾复何忧!”
正是父母的谆谆教诲,造就了周奎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人生态度,也让人们对他愈加看重。乡绅萧晟见周奎贫苦而力学,便免费召其入家中私塾就读。
随后三年,祖父和母亲相继病故。对未满18岁的周奎来说,七年之中三次办理丧事,可谓备极哀痛,辛苦万状。可就是在这般境遇中,周奎仍坚持苦读。
乾隆四十五年(1780),周奎乡试中举,成为远近闻名的读书人。后来赴京会试落第。回籍后,在花溪设馆教读。嘉庆六年(1801),周奎任黎平县教谕,后又任麻江训导。任黎平教谕时,他常对学生说:“先行谊,后文章”,强调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有学子用重资求周奎多加关照,被他严词拒绝,并教育来人应注重修身养性。其时贵州学政顾皋登门拜谒,对他敬礼有加。
嘉庆二十一年(1816),周奎告老还乡,收徒授业,教读子孙,治家尤严。他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圣贤之语,教导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磨砺心志、发愤图强的人格特质。此后,周氏一门七人中进士,科名鼎盛,堪称“黔南士族冠冕”。三子周际华更为翘楚,是清代有名的循吏,《清史稿》中列有他的传记。
读书授业之余,周奎、周际华父子二人率族人沿花溪狮子山、龟山河道间叠石为坝,蓄水为潭,疏浅渚为洲,修障地为屿,营造碾坊,广植松柏。仿江南园林格局,于狮子山南麓下建借花草堂,狮子山顶建飞云阁、倚天亭,龟山之背建清晖楼,蛇山之岫建咏归亭、问津亭……花溪初现园林景观。这是周家子弟读书场所,更是乡民游览的去处,不设围墙,也不是私家园林。此后绵延百余年,其子侄孙辈接继营造,不断培植修葺花溪园林,使得“亭台掩林间,楼阁连霄汉”,花溪公园便有了最初的起点。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周奎作《麟山记》将狮子山改名为麟山,花溪公园有了最早的建造记录。
道光二年(1822年),八十余岁的周奎逝前回顾一生际遇,作《家训》一篇传世。二十三年(1843年),贵州巡抚贺长龄以周奎事迹格外感人,疏请入祀乡贤祠,并撰《乡贤教谕周公传》,称赞周奎虽身历极端贫苦而不改其志、力学而有成的精神;清廉自持、乐善好施的品德;严于家教、训迪子孙成才的风范,并以周奎为楷模勉励贵州学子。
“一念不可欺,一事不可苟,一言不可易,一时不可疏”的周氏家训,是周氏子弟立身做人的根本。嗣后数十载,周氏一门二十余人先后入朝为官,谨记周氏家训的训导,秉承赤子家风,无一人贪腐怠政。至今,花溪吉麟村周氏后人保存的《麟阳周氏房谱》中,仍记录着他们在晚清官场泥淖中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传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