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花溪 | 汪超:家乡燕楼
家乡燕楼
文/汪 超
燕楼是我的家乡,位于高原明珠花溪西南,东距青岩古镇六公里,北与花溪大学城仅一山之隔。
燕楼地势高,如住在高楼上,春天北归的燕子纷纷在这儿筑巢栖息,颇有吉利之意,故古人将这个人与鸟和谐相处的地方,取名叫做燕楼。
过去,这里被大山封住,城墙又把村庄围得严严实实的,像一个独立的“国”,所以外人总把燕楼叫做“燕楼国”。
燕楼三面环山,村口伫立着两棵高大沧桑的皂荚树,犹显勃勃生机。
走进村里,一片池塘跃然眼前。池塘边的柳树,像披头散发的少女,在微风中翩翩起舞。
塘上有一架线形景观桥,桥面用青石板铺砌,中有凉亭,很是优美。廊柱上攀爬着老鸦豆藤,在抢着阳光,努力生长。
桥的附近有两口老水井,水流从井口默默地流出。过去人们挑水吃的情形,已成永恒记忆。
村里还有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广场公园。只要天气晴好,就能看见有很多老人在休闲公园里沐浴着灿烂的阳光,聊天、散步,好不快活。要是以前,春耕春种的大忙季节,能见到这样悠闲的老年人,是很奢侈的事。
和贵州的很多村庄一样,这里的楼房依山而建,鳞次栉比,窗明几净。沥青铺成的路,弯弯曲曲,沿村庄绕了一圈,干净整洁,很有乡村的味道。
再往里走,是村里一个很重要的地方——汪氏宗祠。祠堂内有两块告示碑,分别立于清咸丰和光绪年间,是广顺州府有关皇粮国税征缴完纳之规章。那时的燕楼叫久安里,隶属广顺州,直到1941年才划入贵筑县(今花溪区)。
据说,我们村里的人是明初朱元璋调北征南大军的后裔,在此定居有四五百年了。所以,燕楼的村民,在生活习俗方面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客家人的遗风。
——本文选编自《燕楼散记》
(《花溪艺苑》杂志2023年春夏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