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徐霞客打卡花溪 | 世界旅游日,《花溪故事·霞客行》之《青岩》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花溪新闻

​跟随徐霞客打卡花溪 | 世界旅游日,《花溪故事·霞客行》之《青岩》

发布时间:2024-05-25 11:03:22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386年前,1638年4月,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徐霞客游历至贵阳,在贵阳境内留下了不少浓墨重彩的记述,成为贵阳旅游史上的重要文化瑰宝。

其间,徐霞客探访了位于花溪区的长江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桐木岭,以及十里沙河滩、十字街和青岩、燕楼、马铃等多个地方。为深挖文化资源,讲好花溪故事、传播好花溪声音,花溪区委宣传部制作了人文纪录片《花溪故事·霞客行》,以徐霞客1638年游历秀美花溪的行程为主线,把徐霞客在花溪的游踪首次以影像创新方式进行表达,记录其在花溪所留下的文化足迹与花溪鲜为人知的故事,展示“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的精神境界。全片共分为《桃源》《初见》《烟火》《分水》《夜郎》《青岩》《寻坊》《龙井》《洞见》《马铃》十集。

在第14个“5·19中国旅游日”到来之际,跟随徐霞客的游踪,来一次秀美花溪深度游吧!

第六集《青岩》

青岩,徐霞客笔下的“南鄙要害”,是广西、都匀、广顺、罗甸南面入筑的。因其咽喉要冲的位置特点,自明代初期就被作为军事要塞和重要粮道,史料记载: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青岩堡为中千户所第九百户。

游历至此的徐霞客,走在青崖(岩)桥上,望四方山水形势,写下“依东界石山南行八里地,则有溪自西北峡中出,至此东转,石梁跨之,是为青崖桥”的记载。

在徐霞客的探索之后,青岩再一次名闻天下,是因其文脉昌兴,诗书流传中熔铸着丰富的经世致用文化人格、家国情怀和天下理想。

早在闻名遐迩的“骑龙二周”之前,有一位“黔中大隐”当属开花溪文脉先河之人物。吴中蕃,崇祯十五年(1642年)举人,曾带领周起渭等人将史料丰富、篇幅浩大的三十七卷《贵州通志》编撰完成。正是他掖奖后学,才造就了后来誉满京华的周起渭。

周起渭,字渔璜,康熙四年(1665年)出生,贵州青岩骑龙寨人,17岁中举,29岁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顺天府学政、侍读学士、詹事府詹事,并成为《康熙字典》的主要编纂者之一。

周起渭的族叔周钟瑄,贵州开台第一人,康熙六年(1667年)出生,25岁即中举人。后历任福建邵武知县、台湾诸罗县(今台湾嘉义市)知县等职。台湾任内,周钟瑄教化引导各族民众,兴修水利、与民休养、兴办义学,并主修了台湾第一部县志《诸罗县志》。在今日的台湾百姓中间,他依然享有崇高声誉。

继“骑龙二周”之后,花溪文脉中涌现出刘清、周奎、周际华、赵国澍等名士乡贤享誉黔中乃至全国。其中,赵国澍次子赵以炯,清光绪五年(1879年)高中状元大魁天下,成为云贵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第一人,与清朝时期的武状元曹维城、文状元夏同龢、探花杨兆麟并称清代贵州“三状元一探花”。

有溪皆绿树,无水不荷花。花溪文脉承传延绵,自赵以炯之后诞生多位进士、举人、知名文化人士。科举制度下最后一代文人花溪姚茫父,便以精湛的书画技艺与人品学位为世所重,与陈师曾(zeng)为民国初年北京公认的“画坛领袖”,时人并称“姚陈”,鲁迅评说“北京书画笺大盛则在民国四、五年后之师曾、茫父……时代”。

贵州近代史上“剪辫第一人”平刚,1905年赴日本学习法律,加入同盟会;孙中山于广州设大元帅府时,任其秘书一职。

时代风云浩荡,长河涵养四方。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贵州是战火中尚能安放书桌的地方,许多大学、中学、军事院校西迁。1940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几经踏勘,在青岩建立了国立浙江大学青岩分校,彭百川、钱宝琮、谭其骧等20多位浙大名师带领四百多名学子在此苦读,为青岩带来了“求实”的治学精神。

同一时期,省立贵阳女子师范学校、贵筑(zhú)县立中学也迁入青岩;省立青岩社会教育实验区、省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贵州分会青岩保育院陆续成立,为“烽火摇篮”青岩留下了重教、助教、兴教的印记。

如今的青岩,已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贵州首个文化类国家5A级旅游景区,巍巍城阙,斗拱飞檐,默默守护着那一段延续至今的文脉往事。近千年生生不息的青岩,在创新中继承中华文化,为生于斯、成于斯的青岩文脉、花溪文脉贡献新智慧与发展力。(来源:区委宣传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