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市花溪区清溪街道南溪苑社区,用五年时间,实现了“搬得出、 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该社区通过空间重构、文化再造、治理创新三重变革,绘就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生动图景,在实践中探索互嵌式社区发展新路径。
空间重构,从物理嵌入到情感交融
站在南溪苑社区俯瞰,地铁3号线桐木岭站的蓝色穹顶与社区红色屋顶相互映衬。该社区用物理空间的精心设计打破传统安置模式,幼儿园、小学、中学、卫生服务中心多元布局,民族广场与健身步道环形相连。
空间重构的深层逻辑,在于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隐形藩篱”。从设计图来看,该社区当年选址时就考虑了城市功能衔接,让易地搬迁群众出门15分钟内解决所有生活需求。社区还将省委党校家属区与安置区规划为“共享单元”,通过混居模式消除身份标签。这种物理空间的有机融合,让各族群众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形成交往网络。
经济互嵌的突破更具开创性,社区腾挪出专门的商业空间,打造“家门口就业生态圈”,藤艺厂、包装车间、家政服务中心等产业布局,既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又培育出新业态。
社区集体经济走出发展新路,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开发的16间创业商铺,优先租赁给搬迁群众,租金收益反哺公益事业,2024年社区集体收入突破40万元。这种经济纽带将个体发展与社区命运紧密相连,正如搬迁户何正明所说:“以前在山上种地看天吃饭,现在社区发展就是我们的希望。
文化再造,从多元共存到价值共生
在南溪苑伴手礼中心,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实验令人瞩目。苗族蜡染技艺结合AR技术,打造沉浸式非遗体验中心;布依族山歌填入普法宣传词,成为社区最受欢迎的广场舞曲; 退休干部组建的“石榴籽宣讲团”,用实际行动述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这些创造性转化,构成了文化互嵌的核心动能。
社区面向搬迁群众推出“新市民赋能计划”,开发12门标准化课程,涵盖智能设备操作、城市安全规范等生存技能。针对原来的居民实施“情感联结与互助工程”,组织非遗工坊体验、民族民俗文化体验语言文化交流活动。
社区还通过“民族团结互助队” 开展各类志愿服务、“微心愿”认领等活动,每季度举办民族融合运动会等,增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
教育的文化融合更具战略价值, “铸魂工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象化。孩子们在诵读《诗经》时同步学习谚语,在社区“儿童之家”聆听各族建设者奋斗故事。社区学校开设“民族技艺创新工坊”,让藤编技艺融入3D打印技术设计出文创产品,既激活非遗传承,又创造经济价值。近三年,社区走出12名大学生,其中3人返乡创办文化企业,成为促进交融的新生力量。
治理创新,从行政主导到共建共享
南溪苑在社区治理上,将民族工作转化为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其构建的“三维治理模型”,即党组织统领 “居委会+物业+企业”模式构成治理主轴,N个社会组织形成协同网络,“校社共建”“企社联动”机制导入外部资源,这种架构既保证治理效能,又培育社会资本。
义务巡逻队的演变见证治理创新,这支由多民族组成的队伍,从治安巡防衍生出政策宣讲、矛盾调解等多项服务功能。巡逻队员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本》,随时记录各类问题。
该社区表达诉求形成“石榴籽议事厅”(各族群众代表、社区工作人员、企业代表组成议事会民主决策)工作模式,确保各族群众充分参与社区治理。更具特色的是“双语调解员”制度,社区培养的4名双语调解员成功化解的80起纠纷中,100%实现当场和解。
《居民公约》的迭代升级彰显制度创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细化为15条具体规范,从“参与志愿服务”到“多民族结对帮扶”,抽象价值观转化为可操作指南。以“居民自治”推动社区治理,实现了“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的目标,取得了可感可及的治理成效。该社区先后获评贵州第一批新时代“枫桥式综治中心”“省级充分就业星级社区”和“全国先进典型社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