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开敏家的农家乐有一个雅致的名字——“紫薇餐厅”,取名源自家门口那棵已有212年树龄的紫薇树。
7月24日,20摄氏度的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街上村成为避暑游热门地。进进出出招呼客人,忙得脚不沾地,张开敏累并快乐着。
“生意好时一个月能有1万多元呢。”既能在家照管孙孙,还能在家门口挣钱。张开敏57岁了还能遇到这样的美事儿,得益于街上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
1935年4月,中央红军一、三、五军团及军委纵队从龙里、贵阳间跨越龙筑公路,分三路先后进入贵阳市花溪区境。其中第三路军中央红军一军团主力军和中央军委纵队前梯队,由龙里县过花溪区高坡乡街上村,并在街上村作休整,留下了许多感人故事。如今90年过去了,街上村仍较好地保留着红军标语、红军居住地等红色遗址遗迹,红色基因镌刻在村民的血液里。
2023年6月,街上村获中央组织部批准为新一轮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花溪区依托良好的生态、气候优势,将街上村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谋划、一体推进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助力强村富民。
站在街上村停车场,就能看到刘兴光家“红村面条”的广告牌。
“现在每个月能卖6000余斤面条,收入2万元以上。”通过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街上村人居环境得到彻底整治,配套完善了公共基础设施,游客逐渐增多,刘兴光的面条销量增长了3倍。
像刘兴光这样因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带动发展的村民不在少数,目前在村里通过摆小摊、开餐馆、卖手工艺品等发展经济类产业的村民已超过150户。
“2023年村集体‘1+1’公司注册成立,村干部和党员主动带头出资,带动村民入股。”街上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杨伦说,村集体公司积极承接了劳务和部分项目的施工,当年就获得40多万元的收入。
街上村还结合悠久的红米种植历史,打造了“街上红芯”红米品牌,带动村民扩大种植了600余亩红米,每年产出30万斤。目前通过销售红米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也突破50万元。
“以每斤6元收购价来算,今年可带动村民累计增收180余万元。”算着村里的收入账,杨伦一脸期待。
花溪区结合高坡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探索发展红色研学和农文旅产业,在街上村打造集红色研学、农旅观光、红色旅居、民俗风情体验于一体的文旅目的地,让红色资源成为发展的“金钥匙”。
“现在家家户户庭院都是风景,来参观游玩的人越来越多,都夸我们村美。”杨伦一脸自豪。
以“农”为根、以“红”为魂、以“旅”为本,推动农业、旅游、研学、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街上村“红”“绿”相映,发展路子越走越宽。(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