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青岩古镇的摆早村,手握生态、文化、区位、产业四张“资源王牌”,却曾面临资产沉睡、转化无门的困境。如今,该村以总体规划为蓝图,用一套“资源盘点—痛点破解—业态落地”的实操打法,让山水成风景、文化变IP、区位显价值,为乡村资源资产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行动方案。
以NbS理念做活“绿色银行”,让生态资源变增收资本。摆早村坚持生态优先、效益同步,用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理念激活生态资产价值。一是生态修复筑根基。聚焦玉带河生态治理,系统实施清淤、河道治理工程,同步串联村内林地、农田,构建“林区—河流—农田”互联互通的生态廊道,不仅修复了乡村生态本底,更为后续资源转化打下坚实基础。二是生态农业创收益。以“绿色标准”为导向发展林下经济,通过流转50余亩林地,建成1000平米标准化鸡舍大棚,投放5000只林下散养黑乌鸡产蛋鸡。该项目预期年效益达30万元,村集体每年可稳定分红5000元,让原本只作“生态屏障”的林地,成功升级为带动集体增收的“绿色增收基地”。
用“活化思维”唤醒历史记忆,让文化资源成特色IP。针对文化资源“沉睡”问题,摆早村以“活化运营”为核心,让传统文化与红色记忆焕发新活力。一是IP化场景塑标识。深度整合红军步道、茶马古道遗迹资源,精心开发“红色研学路线”,并主动联动贵州民族大学,借助高校资源优化路线设计与文化解读;同时打造“摆早大暑节”等特色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强化村庄文化标识,让红色与历史资源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参与”。二是民俗生活化融体验。将“四月八”“六月六”等苗族、布依族传统节庆融入旅游场景,推出长桌宴、民族歌舞展演等沉浸式民俗体验项目,让文化成为可参与、可感知的“生活秀”,既传承了民俗文化,又提升了旅游吸引力。
借“邻景优势”打造流量入口,让区位资源显经济价值。依托紧邻青岩古镇的区位优势,摆早村精准承接景区外溢客流,构建差异化发展路径。一是交通衔接破瓶颈。优先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修建村组连接道路及村内支路,全力打通与青岩古镇的交通微循环,2025年已新建农村道路3条,实现“古镇—摆早”无缝对接。二是业态互补抢市场。避开青岩古镇商业同质化竞争,确立“慢活田园”发展定位,推出精品民宿、田园康养等特色业态;同时依托便利区位,在摆早村兰花关流转21亩土地连片种植草莓,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2万元稳定收益,形成“古镇游览+乡村休憩+果蔬采摘”的联动产品矩阵。
靠“平台思维”激活沉睡价值,让闲置资产生持续效益。针对村内闲置资产与资金,摆早村通过统筹运营、能人带动、稳健理财,实现资产高效利用。一是闲置资产统筹创效。对村内闲置资产进行全面盘点、分类打包,其中两个老村委会通过公开租赁方式成功盘活,每年为村集体带来2万元租金收益,让“沉睡”的闲置资产变为“生金”的集体资产。二能人带动共促增收。充分发挥老村干部经验优势,邀请原村委会主任参与生态农业发展,其牵头的养鸡项目与村内林下养鸡产业协同互补,运营成熟后每年为村集体分红3000元,形成“能人带头、集体受益、村民跟着干”的良性循环。三是闲置资金稳健增值。科学管理村集体闲置资金,通过存入银行、稳健理财等方式实现资产保值增值,每年可获得3万元银行利息收益,为村集体日常运营、基础设施维护提供稳定资金补充,保障乡村发展“有钱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