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中共贵阳市委贵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发布时间: 来源:清溪街道 字号:[ ]

做好2023年“三农”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乡村振兴统揽新发展阶段贵阳贵安“三农”工作,以“强省会”为主抓手,坚定不移“强三农”,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奋力在乡村振兴开新局上走前列、作表率。2023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5%左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2%。

一、突出“五个关键”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一)突出抓好稳粮

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确保贵阳贵安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130万亩、产量40万吨以上。大力推广“五个示范”,实施粮油生产能力提升行动,实施“稻—菜”3万亩、“稻—油”25万亩耕地轮作,全市耕地复种指数提高到135%以上。开发冬闲田种植油菜,稳定冬种油菜45万亩。完成大豆种植10万亩以上。实施粮油储备能力提升行动,加快西南粮食城19万吨粮食仓房、3万吨食用油储备罐建设,完成粮食储备31.7万吨、食用油储备2.3万吨。加大与央企、省属企业合作,研发生产适宜贵阳山地的小型农机。落实国家、省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政策和法定支出责任,推行农机补贴与作业量挂钩的补贴办法。市级以项目化形式参照国家、省购机补贴标准累加补贴。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至56%以上。树立大食物观,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开展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

(二)突出抓好保供

认真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建设示范生产蔬菜基

地10万亩,启动果树提质增效10万亩,发展林下种植10万亩,提升生猪产能规模10万头,新增水产品100万斤。主攻蔬菜,集中连片推进老旧蔬菜设施改造,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1万亩,发展冬春茄果类生产,增加春提早、秋延晚蔬菜3万吨,蔬菜自给率提升至62%。主攻水产品,大力发展设施渔业,建成设施渔业项目7个,加快23个域外水产基地建设投产达产,本市企业水产品产量达1.4万吨,水产品自给率提升至25%。主攻食用油,引进龙头企业对市粮食集团现有食用油生产线技改升级,日产能提升至200吨,食用油自给率提升至40%。完善重要农产品应急保供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健全追溯管理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达98%以上。

(三)突出抓好优种

制定种业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启动贵阳市分子级种子质量检测鉴定中心建设。建设特色蔬菜、辣椒、草莓全产业链科研创新平台,育成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作物新品种10个以上。培育省级“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2家,全市种业企业达50家。提升改造集约化蔬菜育苗基地3个,实现蔬菜年育苗能力达到16亿株以上,蔬菜嫁接苗产能达1000万株以上。稳定能繁母猪保有量8万头,实现优质种猪外销2万头以上。提升贵州地方优质鸡品种资源库生产能力。繁育水产苗种3000万尾以上。建设现代化食用菌菌种生产中心,建成花溪区草莓原种繁育圃,巩固提升修文县猕猴桃种质资源圃。引进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建设桃产业示范园。健全良种推广体系,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5%。组建贵阳市种子协会。

(四)突出抓好活市

以“一带一路”沿线、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等为重点,建立贵阳农产品海外仓,助力“黔货出山”、"黔货出海"。改造提升贵阳农产品物流园、地利农产品物流园,新建或改造提升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3个,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1个,优化提升惠民生鲜超市19个。推进产地冷藏、仓储保鲜和冷链物流建设,建成贵州省农产品现代流通运营总部、清镇市现代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9个。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建立农资直供直销“四大经营主体”惠农机制。完善农村物流体系,新建贵安新区县级物流配送中心1个,实现城乡“百合联”网点商品配送全覆盖。完善乡村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共同配送、即时零售等新模式,推动冷链物流服务网络向农村延伸。统筹疫情防控和农产品市场供应,确保农产品物流畅通。

(五)突出抓好联工

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中小微企业等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鼓励大型农业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引进农产品加工项目10个。培育中央厨房、预制菜肴等新业态。完成2万吨以上储备粮用于开展储加结合试点工作。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地下沉、向8个特色食品产业园区集中。鼓励和支持加工企业采购本地农产品。加快推进花溪区年产36万吨饲料生产线、修文县年产5000吨猕猴桃酒、日产8万份预制菜等项目建设。完成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800亿元。实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推动乡村民宿提质升级。有效盘活农业嘉年华项目和农村闲置资产。支持建设农产品加工、电商直采直销基地。

二、坚持“五个一”扎实推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六)坚持一乡一业

将乡镇产业发展纳入全市和县域经济统筹规划。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依托气候、品牌、资源等优势,围绕蔬菜、食用菌、水果、中药材、茶叶等重点,选好乡镇特色主导产业,做大特色优势单品规模,打造特色产业乡镇10个,建成特色产业产值达10亿元的乡镇1个、5亿元以上的乡镇10个,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占乡镇农业产值50%以上。

(七)坚持一村一品

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种苗优质化、生产规模化、服务社会化、经营品牌化,因地制宜发展村域支柱产业,实施品牌强农战略,做强“花小莓”、“修文猕猴桃”、“印象硒州”等区域公用品牌,扩大“永乐桃”品牌影响力,整合现有小、散、杂产品打造拳头产品,创建特色产业示范村150个,培育产值500万元以上的特色品牌5个。加大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落实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新增“三品一标”产品数量10个。

(八)坚持一产一企

抓头部企业带动,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整合要素资源,推广“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企衔接发展,确保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85家以上,力争每个乡镇的主导产业有1个以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联结覆盖。

(九)坚持一家一特

鼓励和支持有长期稳定务农意愿的农户发展适度经营规模的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经营主体。鼓励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取土地流转、代耕代种、土地托管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种粮,逐步提高规模化种粮的比例。培育种粮大户2500户、蔬菜大户500户、养殖大户200户、果药茶等大户300户。

(十)坚持一人一技

实施“提技能、促就业”行动,结合农村劳动力自身需求,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及产业岗位用工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开展精准培训培育,完成职业技能培训8000人次,新增高级农业技师1000人左右、农业技师3000人左右。

三、聚焦农村“五治”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十一)大力推进治房

坚持做好“清、建、管、用”四篇文章。切实摸清底数,加快房地一体确权颁证,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27500宗。清理历史遗留无证农房,妥善化解各类问题。引导村民按照村庄规划布局相对集中建房。实施宜居农房改造10000栋。完善农村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管理体系。创新农村闲置房屋盘活利用模式。鼓励社会资本依法依规参与闲置房屋盘活利用。大力推广开阳县“622”等模式,支持“百千万”乡村振兴综合体项目。开发提升“村村APP”大数据平台。盘活闲置农房1000栋以上,力争最好效果。常态化抓好农村自建房安全保障。

(十二)大力推进治水

坚持饮用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完成14个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人口10.9万人,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农村人口比例达63%左右。持续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维修养护。完成91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16个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12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3%以上。

(十三)巩固提升治垃圾

坚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突出“干湿分类”,抓牢“五个环节”,推行"五点减量法",实现村庄外运垃圾减量80%。改善提升村寨收集收运点400个,农村生活垃圾正常运行率保持在99%以上。规范可回收物收运机制,推进有害垃圾签约回收。建设农村有机垃圾试点项目2个,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与农业生产废弃物合理处置。

(十四)巩固提升治厕

坚持"治厕治水同治、室内厕室外厕同治、公厕私厕同治”。持续开展"回头看"。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农村厕所管护社会化服务。实施改厕成果巩固提升6000户,新建农村公厕17座。

(十五)巩固提升治风

紧盯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三个重点”,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载体,常态化开展宣传引导。全面实现“一约一会”常态长效运转,有效治理陈规陋习。提质改造31个农村公墓,新建15个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续在乡村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继承发展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持续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办好中国农民丰收节贵阳庆祝活动。

四、坚持党建引领“五个一”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十六)配强一个支书

深入实施“筑固工程”,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责任、乡镇党委龙头作用、村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常态化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及时调整不胜任的村党组织书记。实施“兵支书152”工程。持续推进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全员提级轮训。强化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干部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推行村干部"基本报酬十绩效奖励十集体经济发展奖励”。畅通村干部晋升渠道。

(十七)建好一支队伍

加大发展党员力度,对农村党员分期分批开展集中培训,积极推行设岗定责、“积分制”、承诺践诺管理等,引导农村党员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派强用好民情助理、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强化派出单位责任,推动干部真蹲实驻、真帮实扶、真抓实干。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多渠道招录大学毕业生到村工作,严格落实选调生到村任职制度,注重把“三支一扶”计划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安排到村工作。

(十八)打造一个中心

坚持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服务发展的定位,有效整合党务、村务、政务、社会服务等职能,打造功能完备、制度规范、服务优化、方便快捷的乡村党群服务中心。深入推进"三减一规范"工作,完成行政村工作机制的清理整合,建立健全行政村依法承担工作事务、开具证明事项等管理机制,完成行政村以党群服务中心为集中办公场所的内外部挂牌规范设置,以及行政村基层治理网格单元的优化调整。

(十九)健全一个机制

落实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包乡走村、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入户走访机制。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制度,构建村级各类组织相互协调、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的工作机制。推广积分制,将集体经济发展分红与农村"五治”、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有机结合,推动乡村"五大振兴"取得突破。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

(二十)找准一条路子

持续巩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推广村集体经济“1+1”发展方式,指导50个试点村制定章程、选好产业、管好进度、管控风险,充分调动各方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积极性,带动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增收。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承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级供销网点合作发展。全面消除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超过50%,5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150个。

五、培育壮大“四大经营主体”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二十一)做多种养大户

引导农户流转土地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10个以上。支持发展代耕代种、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对年服务金额超过100万元、1000万元的,分别给予5万元、50万元项目奖励。加大农技人员下沉服务指导,帮助农户选择优良品种、使用新型农业实用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培育种养大户3500户以上。

(二十二)做特家庭农场

围绕产业发展、经营管理等培训家庭农场主200人次以上,创建星级家庭农场60家以上。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发展家庭农场,对当年流转面积30亩以上的,给予每亩300元一次性补贴。培育家庭农场200户以上。

(二十三)做优专业合作社

全面清理“空壳社”、"僵尸社"。探索合作社上通龙头企业市场、下联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土地及人力、横接社会化服务路径。积极培育具有农村劳务、专业服务、建筑施工等资质的合作社,鼓励参与承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规范壮大农民合作社100家以上。

(二十四)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落地贵阳贵安的招引力度。支持市农投集团、市供销集团做大做强。将乡村新型服务业、农村电子商务等领域企业纳入市级龙头企业认定范围。力争申报认定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2家,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以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面提高到50%以上。

六、稳妥有序推进“四块地”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二十五)盘活耕地

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加大撂荒地整治利

用。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推广“地方政府十平台公司”市场化运作模式、村民自建模式,

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亩,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多措并举提升土地经济效益,力争水源有保障、坡度在15度以下的耕地亩均产值达万元以上,基本农田亩均产值达6000元、高标准农田亩均产值达7000元。

(二十六)盘活林地

紧紧围绕“重林、造林、营林、治林、林改”五个重点,以高质量林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以环城林带、阿哈湖绿核、自然保护地、矿山迹地为重点,高标准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增效。种植乡土树种600万株,面积9.3万亩;改造灌

木林0.5万亩;抚育乔木林幼林12.5万亩,乔木林蓄积每

亩达到6.45立方米。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为重点的林下经济,发展特色经济林3万亩,林下经济亩产值达到1000元以上。

(二十七)盘活宅基地

制定贵阳贵安闲置房屋盘活利用规划。在全市稳慎推广息烽县宅基地改革试点经验成果。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支持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客栈、餐饮农家乐等业态,对房屋、庭院等改造提升的,按标准补贴1-3万元。

(二十八)盘活集体建设用地

在息烽县探索宅基地由村集体有偿收回后,通过规划转化为建设用地入市交易的盘活路径,健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体系,稳妥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完成交易6宗。

七、切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十九)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巩固提升“3+1”保障成果,进一步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兜底保障。在全省率先实现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人口家庭清零,脱贫人口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幅达15%以上。扎实做好国家、省后评估工作。

(三十)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充分发挥衔接资金项目作用,省级以上衔接资金用于产业项目占比不低于60%。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确保扶贫项目资产持续发挥效益。鼓励发展庭院经济。深入开展"雨露计划十"就业促进行动,发挥就业车间和乡村公益性岗位作用,确保吸纳解决脱贫劳动力就业人数只增不减和保持乡村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就业率不低于94%。开展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物业管理实体化公司试点创建。

(三十一)稳定完善帮扶协作机制

落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保持有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的区(市、县)金融支持力度不减,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持续开展市县两级领导和单位联系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等行动。持续做好"六大协作工程”,助力罗甸县乡村振兴。深入实施医疗、教育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发挥科技特派员、农技专家产业帮扶作用。

(三十二)切实增加农民四项收入

落实稳岗纾困政策,搭建县级农村劳动力供需平台,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金秋招聘”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达70%以上。加大以工代赈,确保中央财政预算内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占比提高到30%以上,高标准农田、农村“五治”、衔接资金等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占比提高到20%以上。推进欠薪源头治理,农民工实名制管理落实率不低于85%。支持农民创新创业,给予符合条件的农民自主创业补贴5000元、最高20万元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支持。强化惠农助农政策落实,及时足额发放退耕还林、耕地地力、种粮等惠农补贴。稳步提升残疾人、精神病人补助水平。全市低保、特困供养标准分别提高不低于20元/月、30元/月,力争实现市域范围内低保标准统一。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助部分提高到640元。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推进统一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优化农民技能培训补贴方式,落实全省“证书直补”制度。

八、强化政策保障和基础支撑

(三十三)压紧压实乡村振兴工作责任

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健全市、县、乡抓落实责任体系,进一步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促检查等职能作用。县委书记要亲自研究、亲自部署“三农”工作。落实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统筹做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用好定期调度、排名通报、现场观摩、督导检查等机制,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三十四)落实资金多元投入保障

继续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落实国家关于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40%的政策。争取中央、省支农资金及省农业现代化产业发展基金不少于2022年。大力推进招商引资,保持招商落地资金在全省领先地位。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坚决遏制截留、挤占、挪用等违规违纪行为。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入农业农村领域。加大与金融机构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争取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支持,加大对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中长期信贷投入。扩大“保险十期货”试点。探索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农资化肥价格保险试点。创新"保险十信贷",拓展农业保险的融资增信功能。对设施农业建设给予信贷贴息。

(三十五)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推进“大水网”规划建设,完善市级水网建设规划体系,实施息烽县两岔河水库和红花连通等一批水源工程。推进县级水网建设,做好市县级水网的合理衔接,构建互联互通、联调联控的网络格局。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示范县1个,打造美丽农村路100公里。推进农村大数据应用,提升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数字化水平,行政村5G通达率达60%以上。加强气象基础能力建设,建设人影作业点3个,筑牢气象防灾减灾防线。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及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提升重点区域森林火灾综合防控水平。

(三十六)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地急需紧缺人才。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培育农村实用人才1.35万人。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