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阳花溪的山水褶皱里,藏着一座被时光温柔浸润的小镇——黔陶乡。这里不仅是贵州陶艺文化的发源地,更因一家名为 陶咖 的咖啡馆,让泥土的温度与咖啡的醇香碰撞出令人惊叹的文化火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场跨越六百年的“土与火”之约,感受非遗技艺在咖啡氤氲中的新生。

六百年陶艺密码
黔陶乡的制陶史,可追溯至明代洪武年间。据《贵阳府志》记载,随军匠人带来的制陶技艺在此落地生根,逐渐形成以白陶青花为特色的独特工艺。不同于常见的瓷器青花,黔陶陶艺以本地天然无杂质的白色黏土为胎,用米糠烧成的草木灰为釉,经 1200℃高温窑火淬炼,最终呈现出“白如凝脂,青花灵动”的质朴美感。
这项市级非遗技艺包含备料、拉坯、修坯、绘画、上釉等 20 余道工序,其中青花绘制尤为关键。匠人以毛笔蘸取天然矿物颜料,在陶坯上勾勒出花鸟鱼虫、山水田园,每一笔都承载着对自然的敬畏与生活的哲思。如今,以吴宏为代表的新一代传承人,正将苗族蜡染纹样、布依族图腾融入传统器型,让古老陶艺焕发时代生机。
现如今在黔陶乡,每当窑门开启,带着烟火气的陶杯被捧出,冷却后用来盛装一杯咖啡:当陶土的微孔吸附着咖啡的焦香,手温透过杯壁唤醒泥土的余温,舌尖尝到的不仅是咖啡的醇厚,更是亲手赋予泥土灵魂的震颤。这种 “做陶 — 烧陶 — 用陶喝咖啡” 的完整体验,让非遗不再是远观的展品,而成为人与土地对话的生活仪式。

图/小红书 Hhhhhammer
咖啡香里的陶艺实验室
陶咖的空间体验:
穿过黔陶乡的稻田步道,一栋白墙黛瓦的小院映入眼帘 —— 这便是陶咖。推开木门,咖啡的焦香混着陶土的气息扑面而来,室内陈列的陶艺作品宛如一座微型博物馆,从古朴的茶器到充满设计感的咖啡杯,件件皆为匠人手工打造。

木质廊架下,苗族蜡染纹样化作灵动天幕,将阳光剪成细碎金箔。稻田风掠过,混着咖啡焦香与陶土腥甜。游客或倚栏啜饮米酒咖啡,或围着匠人追问拉坯诀窍,粗陶茶具与蓝染布的肌理在光影里呼应。

这方天地里,非遗不再是展柜里的沉默,而是化作顶棚的靛蓝、杯沿的指纹,随田园烟火漫溢成生活本身,续写着黔陶乡“土与火”的浪漫新章。
舌尖上的跨界:
黔陶米酒拿铁,甄选本地非遗“苗家甜米酒”(10° 轻发酵,酒体如蜜),搭配中深烘焙意式拼配豆(巴西豆打底的坚果脂香 + 云南豆的焦糖余韵)。18 秒萃取的espresso与米酒以 1:2 比例交融,注入冰博克牛奶构建丝绒质地。米酒的发酵酯香缠绕咖啡焦糖化风味,陶土杯壁的微孔结构缓释香气,每一口都是“风土 × 烘焙学”的立体奏鸣。

图/小红书 虫见美好
杨梅冰美式,六月限定!黔陶现摘东魁杨梅(糖度 14°,酸质如柠檬酸箭),先经65℃低温慢煮制成锁鲜糖浆,再与哥伦比亚水洗豆冷萃液(1:16 粉水比,18 小时冰萃,酸质清透如泉)碰撞。冰美式中沉入整颗腌渍杨梅,酸甜果肉刺破咖啡的柑橘调,形成 “莓果炸弹” 式风味爆发,陶土杯的矿物余韵更衬出山野鲜灵。

图/大众点评 花花肠子
在黔陶乡的陶艺小院里,陶咖将当地食材的醇厚与咖啡的深邃编织成味觉诗篇,每一口都藏着山野的呼吸与泥土的温度 。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陶咖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它不仅是一杯咖啡的消费场所,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桥梁 。
每一件陶艺作品背后,都是匠人在拉坯机前的专注;每一杯咖啡的香气里,都藏着咖啡师对豆子的理解与温度的把控。从陶土的开采到咖啡的种植,从柴火窑的烧制到咖啡豆的烘焙,这里的一切都与土地紧密相连,提醒我们慢下来,感受万物生长的力量。
当 00后咖啡师与 60 后陶艺匠人围坐讨论 “如何让年轻人爱上泥土”,当城市白领在陶咖的露台用陶艺杯拍摄咖啡拉花,传统与现代的界限正在消融,新的文化叙事正在诞生。
来源:花溪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