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溪区:非遗研学赋能乡村振兴 千年古寨焕发新生机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乡镇动态

花溪区:非遗研学赋能乡村振兴 千年古寨焕发新生机

发布时间:2025-04-09 06:47:35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春日晴好,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龙井村的千年槐树旁,银器敲打声与布依山歌交织成韵。

张瑾正在教授抛光技艺

走进龙井银坊,只见七八名学生正围着女银匠张瑾学习传统银饰制作。熔银、锻打、塑型、打磨、刻花、抛光……一块银料历经十余道繁复工序,逐渐蜕变为一件件精巧的饰品。

初二学生吴彦哲弓着腰,专注锻打手中银块,耗时三小时完成人生第一把银饰剑。“平时很少接触这些手艺,感觉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他举起作品,眼中闪着兴奋的光。

一旁的木案前,10岁的陈品润正反复摩挲银戒表面,进行最后的抛光工序。“纹样是师傅帮我刻的祥云,这是我给妈妈准备的母亲节礼物。”尽管额角沁出汗珠,他的动作却格外轻柔,“虽然制作辛苦,但我想继续学下去,以后要像张老师一样做出更漂亮的银饰。” 

孩子们专心致志地听师傅介绍银饰制作流程

“现在孩子容易沉迷电子产品,带他们来感受传统技艺之美,既能锻炼动手能力,也能培养专注力。”家长寇女士在旁记录孩子的制作过程。她坦言,银饰制作需经年累月的坚持,若孩子展现出兴趣和天赋,会考虑系统培养,让老手艺找到新传人。

“去年我们根据不同年龄段的体验者,改良了50多套种教学工具,现在连幼儿园孩子都能体验。”张谨展示着学员作品集,其中不乏将动漫形象与传统纹样结合的创意设计。

琳琅满目的银饰

随着研学热潮升温,龙井银坊日均接待量突破百人次,研学者中学生群体占比超六成。“现在已经有5个学生坚持学习了一年多,目前可以做一些较为复杂的银器。明天还有一批的德国学生要来研学呢!”张谨语气中满是欣慰。

寻幽十二花香坊一角

隔壁的寻幽十二花香坊内,氤氲香气裹挟着欢声笑语。老板陈慧创新开发的香包、香牌等传统制香体验大受欢迎:巴掌大的土布辅以不同香料,或是将香料研磨成粉,压制成不同形状的佩饰,让初学者两小时内就能完成作品。

“去年,我们接待研学体验超3000人次,还和省内的一些大学达成合作,香文化越来越受年轻人喜爱。”陈慧指着案台上刚做好的十二生肖造型的香牌说道。

像龙井银坊、寻幽十二花香坊这样研学热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漫步龙井村,20余座工坊沿青石板路次第排开,银饰锻造、蜡染、香道等12项非遗技艺在此活态呈现。目前,该村已引进50余位“新龙人”(外来手工艺人)与本土传承人合作,打造酒坊、染坊、银坊等20余个特色工坊,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化产品。

农家乐内坐满了就餐的游客

研学热也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清明节期间,村中农家乐家家爆满,村口还形成了专卖土特产的集市,蒙大妈的摊子被游客围得水泄不通,洋芋片、土鸡蛋、瓜子、黄豆、芫荽、小葱等土特产琳琅满目。“家长带小朋友来研学,整个村子都热闹了许多,土货可受城里娃喜欢着呢,我今天都卖了400多元钱。”蒙大妈说。

在龙井村,非遗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可触摸、可创造、可增值的“活态基因”。这座千年古寨,正以文化为犁,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耕出新篇。据统计,2024年,龙井村接待游客超2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600万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120万元,成为贵州乡村文旅振兴的典范样本。

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