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高坡到上冰雪——花溪区高坡乡村民陆维的“冰雪人生”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乡镇动态

从下高坡到上冰雪——花溪区高坡乡村民陆维的“冰雪人生”

发布时间:2025-03-10 05:42:14 打印 关闭 【字体: 视力保护色:

时间进入2月底,贵阳的低温天气依旧持续,高坡云顶滑雪场游人如织。

寒风呼啸,滑雪场教练陆维紧了紧滑雪服的领口,将目光投向山下蜿蜒的雪道。十年前,他随同乡去往沿海打工时,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站在海拔1600米的山巅,成为驾驭冰雪的人。

“重心往前压!小腿一定要紧贴滑雪鞋,对,就是这样——”雪场上,陆维半蹲在雪地上,双手扶住学员的膝盖,耐心讲解滑雪的要领。每逢滑雪季,陆维的日程总是排得满满当当,“尤其在春节前后,学员预定的电话特别多,我们的时间都被排得满满的!”

陆维(左)正在教学员 

陆维脚下的这条雪道,曾是他年少时挖土放牛的山坡。如今,24小时不停运作的造雪机轰鸣声取代了叮当作响的牛铃,雪道喷出的雪雾早已模糊了他记忆中的田埂。

今年30岁的陆维,出生在花溪区高坡乡街上村。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辈们每天起早贪黑地耕种几亩薄田,辛苦半生却仅够一家人糊口。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陆维离开家乡,走下“高坡”远赴沿海打工。

在外漂泊的日子里,对家人的思念始终是陆维心中最深的牵挂,尤其是孩子出生后,他不想错过孩子的成长的点滴,回家的念头在心中悄然萌芽。

2014年,花溪区高坡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贵阳云顶滑雪场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开始面向本地村民招聘。这让归心似箭的陆维看到了希望,他毅然决定返乡,并顺利通过应聘,进入贵阳云顶滑雪场工作。

起初,陆维在雪场主要负责发放滑雪板、滑雪鞋、清理雪场等杂活,收入虽不高,但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既能挣钱又能陪伴家人,我已经很满足了。”

闲暇时,陆维最喜欢在场边看教练们带着游客滑雪,看他兴趣浓厚,教练们偶尔也会带上他在雪道上滑几圈。至今,陆维仍清晰记得自己第一次踏上滑雪板的感觉,“踩着滑板从山顶俯冲而下,风声在耳边呼啸,那种自由与放松的感觉,前所未有!”

从那时起,陆维彻底爱上了滑雪。只要有时间,他就拿着滑板琢磨、练习,很快掌握了各种滑雪技巧。随着贵阳冬季冰雪运动的火热,来贵阳云顶滑雪场的游客越来越多,雪场也开始培养本土滑雪教练。

“我感觉机会来了!”得知这一消息,陆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从理论学习到实操练习,他认真学习,经过系统培训和刻苦练习,陆维在2018年顺利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资质,正式成为云顶滑雪场的一名专业教练。

由于教学细致、耐心,陆维很快成了滑雪场里备受学员喜爱的教练之一。每逢元旦、春节等节假高峰期,他的“授课表”总是排得满满当当,月均工资也涨到了八九千元,这不仅让他能负担起家庭开销,还能时不时给妻子和孩子买些礼物,改善家人的生活。

“能成为滑雪教练,真的是我人生的‘意料之外’。”谈起自己与滑雪的缘分,陆维觉得这一切像一场梦,“因为云顶滑雪场,我不仅找到了热爱的运动,还在家门口找到了不错的工作,这在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

如今,陆维冬春在滑雪场做教练,夏秋季节滑雪场不营业时,他就进市区做代驾的工作,妻子则负责全职在家照顾三个孩子,一家人生活过得红红火火。

近年来,随着南方冰雪运动的兴起,滑雪这项曾“专属”于北方人的活动,在贵阳也掀起一股热潮。贵州云顶生态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执行董事李涛介绍,自云顶滑雪场开业以来,客流量年均增长率超30%,而雪场配备的教练团队已壮大至60人,其中像陆维这样的本地教练占比达五分之二。

“自2024年以来,云顶滑雪场已接待游客23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约1000万元。”李涛介绍,滑雪场将继续探索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在加强基础设施、强化政策扶持、注重人才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冰雪经济”赋能乡村发展。

从“下高坡”外出打工,到“上冰雪”成为教练,这是属于高坡农村青年陆维的冰雪人生。每当他站在雪场的高处,眺望远处绵延起伏的群山,心里总是涌起一股暖流。这片曾经位于花溪高坡之巅的土地,因滑雪场的到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而他有幸成为了家乡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倍感自豪。

“希望滑雪场能有更长的雪道、更完善的设施,等孩子大一点了,我会带着他们来雪场看一看爸爸工作的地方,感受滑雪这项运动的快乐与浪漫!”说起未来,陆维眼中充满期待。(来源: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