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身边新变化|花溪区批林村:六次创业蹚出一条致富路
近日,记者走进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批林村“鱼水情·方印”豆制品加工厂,车间里豆香飘散。工人们正在将浸泡好的黄豆磨浆、点浆、上板、压制,没多久,一箱箱热气腾腾的“批林豆腐”便新鲜出炉。
豆腐厂工人工作中。(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我们一般在早上五点以前做好豆腐,送货师傅天亮以前去送货。”在豆腐加工厂上班的马燕青告诉记者,凌晨加工、清晨送货,是为了保证豆腐的新鲜度和口感。
曾经,批林村地处偏远,土地资源少、交通基础设施差、资金缺乏,产业发展一直处于空白。
曾经的批林村。(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改变源于2016年,批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勇到村任职。
为了寻求发展突破,他和“两委”班子用了8年时间为村里找出路,经过艰难探索,如今有了属于自己的产业——批林豆腐。
王勇是土生土长的批林村人,“村里人一直很勤劳,却一直贫穷落后,发展批林村的念头从小萦绕在我心中。”
说干就干,王勇带领村里开始了创业之路。
村里种过的辣椒。(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第一次创业,他们选择种植辣椒,大家拼拼凑凑,流转了100亩土地,眼看辣椒即将采收,却遇上了连续的雨天,大部分辣椒被淹死。剩下的辣椒采收后,靠着“两委”干部和党员拉到青岩、石板等市场去卖,刚开始还能卖2块一斤,但也只卖了2次,后面守了几个晚上5毛一斤都没有人要,第一次创业就血本无归,欠群众的土地流转费两年才还上。
村里种过的生姜。(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第二次创业村里选择大面积种生姜,但因为技术不成熟,种出来的生姜块头小,没有市场竞争力,又失败了。
后来相继种香葱、种蔬菜、养蛋鸡。
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为了把产业做起来,王勇悄悄卖掉爱人的嫁妆作为启动资金,面对村干部劈头盖脸的指责不能说一句话,听到村民的冷嘲热讽选择默默走开。
“想过放弃,但心又不甘。”倔强的王勇一直在思考,难道批林村真的没有一条合适的路子可发展吗?
2021年春节,一个亲戚来到王勇家吃饭,随口说了句,“你们家的豆腐真好吃”。
批林村的豆腐品牌。(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批林村水质好,做出来的豆腐香,逢年过节每家都有做豆腐的习惯,批林豆腐在周边村子一直很受欢迎。”当天晚上,王勇就开始做家人、村干部、党员的工作,虽然阻力很大,最后还是统一了发展豆腐产业的思想。
这是批林村第六次创业选择——做豆腐。
选定豆腐产业后,村两委干部带头、部分村民参与,集资约6万元,开始以传统工艺生产豆腐,为节约成本,我腾出了自己的房子免费作为生产车间。
起初,一斤豆腐3元,成本2.5元,卖一块豆腐赚0.5元,主要靠着“两委”干部骑着摩托走村串户卖,收效甚微。
现在的批林村。(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为拓展销路,王勇带着村“两委”到乡里和区里寻求帮助,在区领导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批林村的豆腐成功进入花溪区部分学校和机关单位食堂,初步有了固定的销路。
销路的问题解决了,产量却跟不上,昂贵的生产设备又把王勇难倒了,作为退役军人的他,想到去区人武部寻求帮助,通过不懈努力,花溪区区人武部支持了批林村资金,用于购买生产设备,采购了一台批量运送豆腐的面包车。
村里生产的腊肉。(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2023年底,他们把豆干、血豆腐、豆豉以及本地的香菇、红米、腊肉等包装成礼盒,一经推出就广受欢迎,狂销3000盒,销售额突破了30万元,纯收入就有6万余元。
“对我们来说是天文数字,对我们这个班子来说更是意义非凡。”今年6月14日,“鱼水情·方印”商标正式获批,批林豆腐有了自己的“身份证”,批林村有了属于自己的品牌,还注册成立了公司。
豆腐产业发展起来,批林村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三年翻了15倍,2022年收入5.3万元,2023年突破20万元,今年上半年,已实现50万元收入,预计年底经营性收入达80万元,有望今年可实现分红,对批林村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突破。
“之前我们使用的豆子基本都是在高坡乡集市上采购,今年党员带头试种,有一半的豆子实现了自产,大部分出自撂荒地。”
村里生产的豆制品礼盒。(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他们还在豆制品礼盒增加了红米,带动批林村红米种植面积增加了50亩,就连腊肉也实现了“批林产”。
这块小小的豆腐不仅带动了集体经济的增长,还让他们看到了与村民一起实现共同富裕的方向。
“我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标题叫‘村办企业做示范 家庭作坊跟着跑’,我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在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共同努力下,我们批林村一定能做到,一定能做得更好。”王勇信心十足。
批林村的老人正在劳作。(贵阳市委组织部供图)
(来源:天眼新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