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情况
1.精准治理农户数据,夯实信息基础。根据上级工作部署,黄河路街道统筹下辖3个村有序开展农户数据治理工作。治理过程中,聚焦户信息完整性、家庭成员详情准确性、共同居住情况真实性等关键维度,组织工作人员开展全面排查与逐一核实,同步完成系统信息动态更新,确保数据“账实相符”。此次数据治理共覆盖农户685户2455人,其中需治理的农户461户1760人,目前已100%完成治理任务。
2.高效处置预警线索,筑牢防贫底线。为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街道从“核查效率”与“资料规范”两方面发力,强化防贫预警线索处置工作。一方面,高效推进线索核查。2024年10月至2025年9月期间,街道累计接收防贫预警线索296条,经分类梳理,其中农村户籍线索43条(包括3条自主申报)、城镇户籍线索223条、非本地居民线索30条。针对每条线索,街道均第一时间组织村级工作人员开展入户核查,通过实地走访核实、综合研判家庭情况,确认辖区所有预警线索涉及农户均具备风险应对能力,未出现因病、因灾等返贫致贫情况。另一方面,规范资料收集归档。按照年度分类标准,对入户核查过程中形成的预警线索户相关台账、佐证材料等进行系统化整理、分类收纳保存,确保所有资料真实反映实际情况、数据准确无误,为后续工作追溯提供支撑。
3.深化结对帮扶行动,传递民生温情。2025年,黄河路街道聚焦结对帮扶精准化,持续深化帮扶成效。一方面,建立干部帮扶对子,9名街道干部与马铃乡谷中村17户脱贫户结成紧密帮扶关系,通过定期走访、需求对接,精准解决脱贫户实际困难;另一方面,拓展社会帮扶渠道,主动对接辖区企业参与爱心帮扶行动,凝聚“政府+企业”协同帮扶合力。截至目前,已组织开展走访慰问活动3次,为17户脱贫户送去食用油34桶、大米34袋、月饼17盒,以“实打实”的物资支持与情感关怀,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二)“两清两改两治理” 集中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1.强化统筹调度,压实工作责任。集中攻坚期间,街道主要领导通过召开专题会议的形式调度工作3次,明确工作目标、责任分工与时间节点;分管领导依托微信群开展线上调度1次,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堵点问题;同时,组织工作人员开展现场督导6次,实地检查工作落实情况,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2.聚焦重点任务,推进攻坚行动。一是清理乱堆乱放:组织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组建专项清理队伍,清理村内38处乱堆乱放,有效改善村容村貌;二是清理残垣断壁:经全域排查,辖区内未发现残垣断壁;三是推进卫生改厕:对村内现有厕所进行逐一排查,未发现问题厕所;四是推进圈舍改造:经排查,辖区内无圈舍养殖情况;五是治理污水问题:排查发现村内主污水管网堵塞点位 23处,已组织专业人员全部完成疏通整改,保障污水排放畅通;六是治理垃圾问题:统筹垃圾清运力量,累计清运村内生活垃圾341.9吨,实现垃圾“日产日清”;七是推进卫生家庭建设行动:积极开展农村卫生家庭建设行动的宣传工作,通过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及村级小喇叭等多种渠道进行广泛宣传,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庭院美化活动。截至目前,已培育“卫生示范家庭”21户,以点带面有效提升乡村文明水平。
3.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通过“线上 + 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宣传工作:线下悬挂宣传横幅16条,利用村内广播循环播放“两清两改两治理”应知应会71遍,向村民发放倡议书30余份;线上依托街道公众号发布相关工作推文5篇,扩大宣传覆盖面,引导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4.健全积分制度,激发参与动力。辖区3个村均已建立“两清两改两治理”积分制管理办法,通过“行为积分、积分兑换”的方式,将村民参与环境整治的行为与积分挂钩,进一步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推动环境整治从“政府主导”向“村民主动”转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防贫预警线索数据核验难度大,精准度待提升。在预警线索核查过程中,部分线索户家庭收入、支出等关键信息仅以口头陈述为准,因顾虑隐私或其他原因不愿提供工资流水、医疗票据、产权证明等印证材料,导致工作人员无法全面、准确核实其真实家庭经济状况,给风险等级判定带来一定困难,影响防贫监测的精准性。
二是“两清两改两治理” 长效机制不健全。集中攻坚期间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但后期常态化管护机制尚未完全完善,部分村民卫生习惯未根本转变,存在乱堆乱放“反弹” 隐患。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强与民政、医保、卫健等部门的数据共享,拓宽数据核实来源,提升核实精准性。
二是制定“两清两改两治理”常态化管护方案,定期开展环境巡查,及时制止乱堆乱放行为,防止问题“反弹”;同时丰富积分制奖励形式,新增“生活用品兑换”等渠道,同时定期公示积分排名,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提升村民参与积极性。